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瑄用委婉的语气,向李泌说道。
不同于刚才对李泌的暗示,这是直接请求李泌出山。
在他看来,在家天下的专职制度中,古代君王优先为自己家族考虑。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来,怎么能无底线的去维持一个所谓的国号。
他向李泌举例几个朝代,表示忧虑。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带头,确实有波涛汹涌的迹象。
“治国还需儒术,我一个道教山野之人,什么都没有,将军也太高看我了。”
李泌微微摇了摇头。
自李唐建立以来,李渊下令“兴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学为本”“以文治国”。
道家更像是一种风气,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样。并非以道家治国。
所以,李泌认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声名。
毕竟士族们一个个都以“儒学渊源”自居。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
而且李瑄布下的视野太大,他自己都没想过。
“儒是治国之术,但张良那样的人,也能名垂青史。”
李瑄不会在意信奉什么,别说是道教,哪怕是一个和尚有才能,他会有三顾茅庐的诚意。
历史对李泌的定位是谋士,军事战略家。
他觉得李泌跟着他,绝对比跟着李亨效力好。
李亨虽然对李泌不错,尊重李泌信仰。
但他有时候也刚愎自用,不听李泌的意见,比如攻击河北的时候,李亨急功近利,不听劝说,致使河北没有肃清。
再比如收复两京的时候,不听李泌的建议,急于收复长安洛阳。所以就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的一幕发生。
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更不地道了,李泌作为一个仰慕长生的人,自然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多年皆是如此!
可李豫非得强迫李泌吃肉,又强硬让他娶妻。
从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能看出,李泌弃功名利禄如敝履,有拯救天下的志向。
“当今局势,虽有倾斜,却也没有那么困难。”
李泌还是摇头。
盛世还在延续,许多看似的弊病,连贞观时都有。
“既然倾斜了,就会慢慢倒塌。智者和预测出局势的贤良人,应该将他扶正。”
李瑄依旧在劝说李泌放下追寻道教的理念,归入仕途之中。
“如果山人拯救天下,百姓就会呼唤神仙啊!”
见李泌低头沉思,李瑄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当初确实有百姓称呼他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