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74章 纸名云雾(第1页)

半年时间以来,被外派到南方的不仅是阿虎与何人厚。

当世最昂贵的成本乃是运力,为了让铅笔的价格保持平价,罗月止在南方建立起一个新的铅笔工坊。

书坊中有位姓齐的伙计,如今五十岁有余,是早年间第一批跟着罗邦贤建立书坊的老人儿,为人沉稳老实,是顶顶信得过的人。

铅笔的生意利润空间很大,制法又颇为隐私,去南方建厂,隔着万水千山,罗月止不易控制,比起交给外人,还是交给勤恳持重的自己人更加放心。

暮春时节,罗月止又亲自去江南跑了一趟。

罗月止去年下江南,同苏杭当地官长相处都不错,正是看准了当地良好的创业氛围。

他这次南下,各类手续办理都颇为顺利,待厂房、铺面、新伙计都筹备妥当,他在当地照看了一段时间,便将这份新生意安安稳稳交到了老齐手中,自己北返汴梁。

罗月止深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走得很是爽快,只叮嘱此间一应账目,三月为一旬抄送至汴京即可。

除此之外,他另派遣了几位罗氏广告坊出身的运营好手南下帮忙,“分公司”有任何困难,可以随时写信给罗月止,他作为东家都会尽快处理。

苏杭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正是个颐养的好去处,罗月止亲自掏腰包帮这位老伙计添置了一座小小的房产,叫他一家四口在苏州安家落户,安安稳稳操持生意。

他任劳任怨跟随罗家多年,这也算得了个理所应当的善终。

老齐备受感动,勤勤恳恳守着这份新生意,年纪大了便比年轻人更沉得住气,所做决定无一不稳健,三个月时间,便在南方牢牢扎下根来。

苏州铅笔厂最新一旬的账簿送到罗月止的案头上,其销量便已然达到了汴京总厂的三成之多。

如今各人都有条不紊地看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放眼望去,罗家如今的生意已然有了个产业集团的模样,罗月止的工作反倒清闲了很多,繁琐的管理工作大幅度减少,他才有余力打开新的“脑洞”。

——就比如新闻废纸。

如今公共垃圾桶“镇福桶”已经在北方各州县推广开,隐隐有向南方拓展的趋势。但架不住广告商越来越多,发放的纸质广告纷繁如雪,街道司每天清理都清理不过来。

逼得开封府都快急眼了,就差发布一条告令,要求垃圾桶里不许扔垃圾。

除了国子监与罗家的《开封日报》,随着活字印刷的推广,坊间更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街头小报,在百姓之间偷偷地卖,基本都是一文钱一张,也不多印,每期就印那么一两千张,卖完了就跑。

印街头小报的人越来越多,官府又在严查乱扔纸屑,百姓家里废纸便一层一层往上叠。

废纸不似煤与柴,是很不经烧的,除了拿来糊墙,好像也没有其他用处,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废纸在家里越积越多,直通道房顶上,一进屋就是一股子陈旧的墨气。

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若早两年,谁能想到一群平头百姓,还能有嫌弃家里书册纸张太多的一天?

要说还得是罗家小员外有主意。

他雇佣了一批附近乡里的落魄游民,专门挨家挨户收废纸,按斤来称买。

百姓们拿着废纸也没用,能卖了几文钱都很高兴,积极主动地把旧纸捆成一摞一摞放在门口等人来收。

收废品的游民们把废纸一车一车拖回罗家的大院子里,便有伙计等着将废纸减淡墨迹、剪碎融浆,重新浆造新闻纸。

如此既可成新刊,又不费树木,每本报纸更有稍稍降价。

据说,罗家小员外管这个叫“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此计一出,就连富彦国与欧阳永叔对此大为支持,不仅主动牵头,在自家宅邸门口堆出废弃报纸等待收买,欧阳永叔甚至专门为此写了篇文章,盛赞此法物尽其用,还利于民。

当然,也有人说罗月止吝啬小器,不放过任何一点抠门的机会,这样零碎的利益也要攥进手里。

更有人说,他心眼多得像个蜂巢,搞这么大声势,自己名利双收,但新报纸用旧材料,想起来就晦气,纸张质量也下滑了,最后承受代价的是读者,而那个贾子不过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好名声,作秀罢了。

罗月止从前做事的时候便经常惹人非议,如今名气大了,坊巷之间更不可能全是褒奖。

听完这些转述,罗小员外没甚么反应,仍旧抱着阿晞,揉搓他毛茸茸的耳朵尖儿。

之前被欧阳永叔撵着骂了一段时日之后,罗小员外脱胎换骨,抗压能力彻底锻炼出来了,现在脸皮厚得很。

只要官家不觉得他立场有问题,这些话他过耳便罢了,并不放在心上。

怼就怼吧。

又不疼,充其量有点痒痒。

热门小说推荐
商场红颜路

商场红颜路

一个夏日的雨夜,本以为是一段奇缘,不曾想却惹上了一身麻烦,更可怕的是,竟然落入了一个精心打造的圈套,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没根基,没靠山,没人脉,没资源,一个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