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第1页)

飞速中文中文域名一键直达在老年间,京城的庙会和庙市不但多,而且各有特色。虽然许多人傻傻分不清,但庙会和庙市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庙会以进香为主,庙市以卖货为主。而且这两者时间周期也不一样,庙会全是一年一次,庙市是每月都有。先说说京城以进香为主的庙会。排在头一个的,就是前门瓮城里的老爷庙。所谓老爷庙,其实就是关帝庙,老年间的京城人都把关帝称为“老爷”。说起来,京城其实有一百多个老爷庙呢,但唯独前门瓮城的这个最为特别。因为全年,它就正月初一这一天开庙。这种“稀缺性”显得这里的关帝特别高傲也特别清廉。大家无不觉着,既然这里的“老爷”不稀罕民间香火,自然不偏不向。既然不徇私舞弊,必然灵验啊。所以从时间上来看,绝不会有比这个庙会更早的了。这里的香火,也可以说是全京城所有老爷庙里最旺的。每年除夕一过,刚到正月初一的子时,全京城无论城南成北,城东城西,想要进香的人皆会涌到前门瓮城里的老爷庙进香。由于人太多了,给这儿的关帝进香,根本没法按规矩点香上香,人们都是直接把香扔进香池子去。以至于那香池子的火苗足有两三尺高,始终不断。除了关帝庙,在正月间,京城百姓还要去五显财神庙。五显财神,指的是五个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大案贼——曹仁广、刘义广、李诚广、葛信广和张智广五人。所以这个庙会天然亲民,最着名的活动是“挑挂钱”和“借元宝”。大家为了发财,都争先恐后涌来参与,以取吉利。此外,正月里,京城还有白云观庙会和雍和宫庙会。白云观,是以正月初八“顺星”,人们去星宿殿祭祀本命星为主要活动。而雍和宫里全是喇嘛,人们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去那儿,主要是为看藏传佛教的习俗——喇嘛打鬼。三月间,就轮到了蟠桃宫庙会。这个庙会,出名儿的是神仙多,货摊儿也多、京城百姓参拜的除了庙里的神像,更主要是庙里的浮雕。从西天如来,王母娘娘,到各路神仙都有。庙门前的市场,也隐隐与之呼应。不但地方风味食品多,孩子玩具多,日用品、服装类多,打把势卖艺的也多。说起来真好像是各路神仙来赶会似的。所以过去的蟠桃宫虽然庙小,却全国知名,不单只是京城里人尽皆知。三月间还有东岳庙的掸尘会。虽然东岳庙最出名的是地狱七十六司。什么上刀山,下油锅,抱火柱,受雷击,滚钉板,割舌头……整个庙宇全然一副地狱景象,看起来有些恐怖,让人惧怕止步。可别忘了,这里还有个月老殿呢。过去谁家的儿子,要是二十还没结婚的,家长都得来东岳庙买红线来,求月下老儿给儿子配姻缘。所以这个庙会还是很亲民的。再加上齐化门(朝阳门)过的水是通惠河水,这个庙会上卖藕和卖荸荠的很多,都是附近挖来的。也就更应了“佳偶天成”的好兆头,保证了香火鼎盛。四月间,京城人讲究去妙峰山的庙会。因为路远,人们出了西直门就得骑驴,坐趟趟车,就跟春游似的。沿途除了看春光无限的风景,打三参过茶棚,看一路磕头的虔诚香客,还能见识到十里八乡踩着高跷,抬着杠香,敲锣打鼓赶会的“老会”。那都是练家子,而且彼此爱斗气。虽然按规矩“老会”间得相互礼让,可鸡蛋里挑骨头不容易吗?说你礼数不周,就能打起来。所以往往这一路上就能看见好几次“武术交流”。在许多百姓眼里,只要不是鼻青脸肿上山的“老会”,那都不是好汉。不过上山之后就得一团和气了,谁也不能再动手,哪怕不情愿。否则“拴会的”会很没面子,就会出面“管教”。想想看,但凡能组织赶会活动的人,不但有钱,而且得戳得住,那都是各方大豪。五月间,京城人又该去卧佛寺庙会了。奔那儿除了能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更主要是去摸卧佛。京城有个习俗,人哪儿不舒服就摸卧佛哪儿,头疼摸头,脚疼摸脚。所以这个庙会的特点就是病人多。到底管事儿不管事儿没人知道,反正过去的人都信。六月的中顶庙会是一个农村风味的庙会,也是各地“老会”耗财买脸的主场。庙门外,不但卖农具的多,卖农副产品的多。就连茶棚也是由各个“老会”赞助的,香客可以白喝。同时那些“老会”也有了可以正大光明炫技的场所,他们会在庙里的第一大殿轮流表演。什么五虎棍,少林棍,枪刀对打……都有。,!和妙峰山庙会不同,这时打架的倒少了,纯粹是文比了。七月的江南城隍庙最为热闹,讲究的是城隍出巡。所以这是各地“老会”的高跷竞赛,但也最容易斗气打架的。要知道,大家得一同表演,偏偏水平不同,赛场又是在庙前不是庙里。群众给予不同程度的掌声,很容易会挑动“老会”的情绪。输不起的人,往往爱寻衅滋事,以拳头论输赢。此外,就是这一天的傍晚,还有全城为祭祀先人放荷花灯活动。京城有童谣,荷花灯,荷花灯,今儿点了明儿扔。这天,北海、护城河、通惠河,只要京城有水的地儿,都要放河灯。到了八月,是以灶君庙的庙会来给全年庙会收尾的。不用说,灶王爷是厨子茶房的祖师爷,所以饮食行业的人都要来祭拜。那这个庙会的饮食也就比较有特色了,有的庄馆会给祖师爷增光,来庙前摆摊卖点拿手的吃食。茶房这一行的专有茶食,这一天也会在庙前售卖。而且因为和中秋临近,卖兔儿爷的也很多。再此之后,天儿一凉就不会再有庙会了。因为不管僧道尼,开庙会的日子,比如要选择春夏秋,宜人出游的日子。冬天办庙会,除了正月年节时下是个例外,其他时间都缺乏群众基础,肯定会影响收入的。至于京城里常年举办的,每月都按日子口轮轴转的,其实是四大庙市。逢三是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这种庙市最显着的特点,是庙里庙外都摆摊儿。隆福寺的格调最高。除了几个老书店,还有卖文玩字画,珠宝玉器的。但主要还是以鸟市、鸽子市、鸣虫和花场子出名儿,相当于过去的花鸟市场。白塔寺、护国寺是中间一档的。百货云集,但大同小异,都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土地庙是档次最低的,卖农具,农副产品,还有普通花卉。当真要说到京城的花市、天桥、厂甸这三处,这又属于特例中的特例。因为这三处实质上是脱胎于庙市,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大集。花市是因为火神庙香火断绝,演变成集市的。每月逢四举办,初四、十四、二十四。卖的主要是京城的绢花、绒花、供花、胭脂水粉什么的各种女性用品,还有竹柳山货。说白了,花市是大姑娘小媳妇爱逛的地方,男客都是陪女客来的。天桥的来历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红庙前面的旧货市场。因为本是穷杂之地,专为穷人群体服务的,天桥就是在京城的旧货集市里,也层次不高。最初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还有废铜烂铁,有点像收破烂的人汇集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旧眼镜和估衣的生意为主,天桥才算开始兴旺,这才有了卖艺的。所以这样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骗人的老虎摊儿不少,贩卖的吃食也不卫生,而且多以价廉为主。甚至就连艺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说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实际上,过去的天桥艺人,许多人是拒绝女客的。比如说撂地相声的,当时比较流行的话是这么劝的。“女客请走啊,我们说的不是人话,别脏了您的耳朵”。这么说吧,逛天桥的人,除了不务正业的街溜子,失业的穷人,进城的农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伙计厨工,还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买卖人。尤其又因为天桥旁边临近八大胡同,这里就更被上层次的人所不耻,视为下九流。这么说吧,京城但凡讲究规矩的人家,无论大人小孩,男丁女眷都是不许来天桥的。如果想解闷,看杂耍,可以,去临近天桥的城南游艺园。那里名角儿荟萃,有专人管理,绝没荤口儿,没地痞流氓。话说回来,这大概也是许多人研究天桥,始终研究不出个结果的原因。因为有文化的学者不可能来啊。什么时候,听说过鲁迅、张恨水、梁实秋这样的人逛过天桥呢?有点身份的主儿,好像也就同治这么一个被太监坑了的大冤种。其实天桥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全国闻名,真没那么多奥秘。就是因为日日举办,消费水平低,节目荤素不忌,是个“恰烂钱”的好地方。谁让当年的穷人多啊,而且还多是文盲呢。所以就真实情况而言,与其说天桥是平民乐园,不如说是“贫民乐园”更为适当。当然,有低就有高,有俗就有雅。厂甸就是与天桥迥然相反的一个典型,那是京城独一份的“文化集市”。厂甸庙会虽然叫做庙会,却不以庙为名。它虽然具有庙会的时间属性,每年就在海王村公园举办一次,大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然而实质上却是个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的集市。厂甸庙会的范围因为把琉璃厂给覆盖进去了,卖的全是和文化沾边的东西,走的是高端和高雅的路线。什么珠宝玉器,古董字画,旧货旧书,文房四宝……老年间,光卖字画的画棚,就得绵延一里地去。要知道,商家们库里堆得那些平日无人问津的假字画,全得靠正月“出笼”啊。但也不可否认这些旧货里藏着珍宝。备不住哪位眼力好的就能捡着漏,买着古月轩的鼻烟壶,或者是古籍善本,名家仿作的古画。这就叫“慧眼识英雄”,淘到精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呢。因而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也不少。实际上自清末开始,就少不了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和鬼子娘们儿,跟着一起来逛厂甸起哄的。到了民国时期,来逛厂甸的仍然多是文人雅士,社会名流。解放之后,厂甸庙会也仍以知识份子群体为主。所以说到这儿,大致也就能看明白了,这一届天坛新春游园会,宁卫民对北门和东门两条路线的具体规划思路。他就是要把过去的厂甸搬到祈年殿和丹陛桥来,让这两处变成旧日的海王村公园。不论院墙里外,都是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才好用这些精品货色,去赚外国人和上层人士的钱呢。要不为什么只允许北门和东门停汽车呢?西门和南门只能停自行车,连摩托车都不许停。宁卫民的用意,就是借此区分客户群呢。其实冷清点不怕,多数人不愿驻足也不怕,反而还是求之不得的事儿呢。因为喜欢这些东西的人需要的就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里的人要太多了,把每个摊子围得水泄不通,反而会减少真正顾客的兴致呢。当然,只求一个热闹,不喜欢这种文化氛围的人也注定不会失望的。因为南门和西门的两条路线就是宁卫民为普通百姓设计的。从这里离开的人,一旦过了成贞门,肯定就能找到他们的乐趣了。实际上说白了,受到康术德对厂甸庙会描述的启发。宁卫民又结合了他自己对未来新春庙会的记忆。等于是用天坛公园的地方,总共开办了两个节场。一个是中轴线路的庙市。另一个是西边以斋宫为中心的庙会和民俗游艺。这样一来,无论高档的、低档的,无论高雅的、通俗的,基本全都囊括其中。差不多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喜好,把所有的顾客一网打尽。像当下,打地坛来的这三位中,书记和副园长就分明感受到了高端庙市的魅力,有点挪不动道儿了。别的不说,就光祈年殿外墙这些摊位,就把他们眼睛给看花了。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瓷器摊儿,旧货摊儿,那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书摊儿,那一个接一个的特艺工艺品厂家……哪一个不值得细瞅瞅呢?什么瓷器、铜器、银器、旧货、旧书、旧报、竹雕、木雕、石雕、牙雕、玉雕、发廊、像章、印章、笔墨、纸张、扇面、镇纸、墨盒、砚台、笔筒……那一件件的东西,白棉纸上,打开包儿,单摆浮搁着,件件引人,耀人眼目,怎么着都看不厌……书记和副园长不知不觉逛了半个小时,即便是走马观花,也还没看完一半呢。他们都有点不敢看了,心知要想细看,就是一天大概也看不完这所有摊上的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记和副园长还都从中找着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都没管住自己的手。敢情书记的爱好是写大字。走到戴月轩的摊点前,他看过没多久就想要买人家的湖笔。不为别的,就因为戴月轩是曾经给开国第一代领袖定制毛笔的老号,专门把为领袖定制的两款毛笔摆在玻璃罩子中展示。虽然价钱很贵,八元一只,都足够买只英雄钢笔的了。可书记还是毫不犹豫的拿出了十六块钱,一样买了一支。副园长倒是没书记这样水准的雅好,可问题他是个爱听评书的主儿。虽然还到不了刘宝瑞的相声《书迷打砂锅》那般神魂颠倒的地步,可也有点谜症。平日里,他就喜欢到处搜罗评书话本,见着就买,家里什么演义故事的话本都有。今天他在来熏阁摆的旧书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套《十二金钱镖》民国话本,那是如遇至宝啊。对这种压根没听过的故事,他怎么也要大饱眼福。于是尽管十二块的价钱让他肉疼,他也捏着鼻子付了。心说就当挨了十二镖了。总之,结果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一不留神居然还让天坛挣了他们一道。他们各自心怀复杂的滋味,不觉互相看着各自手里的东西,摇头苦笑。至于司机,虽然对这些高雅的玩意不敢兴趣,看也看不懂,纯粹是勉强陪着领导转悠的。,!可也一样感到开了眼界了。而且他也同样没逃过自掏腰包,给天坛公园贡献利润的命运。因为对于通俗性的娱乐,厂甸也有几样东西非常出名,不但都被天坛照搬来了,非常的吸引人。而且天坛公园还有自己的创新之物,更让人难以拒绝。说到厂甸出名之物,除了哈把风筝,就是糖葫芦和风车了。这两样东西虽然是任何一个新春庙会都会有的,可厂甸的特色是以大闻名。糖葫芦有一丈长的,有道是,“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还有三四尺长,用山里红而非山楂,抹了糖饴,穿成一大串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不能吃的。试想一下,这些东西立在风沙里吹了半天,沾满泥沙如何入口啊?买他的人,无非是兜里闲钱多,只为了好玩,图个看着喜兴罢了。风车也是同理,厂甸的风车是别的地方看不见的,是地道的风土工艺品,都是京郊农民利用冬季农闲做的。他们用高粱杆扎成“日”、“田”、“品”字型架子,用高粱篾片圈成直径三四寸的圈儿,中间做一小轴,东昌纸条染成红绿色彩,把圈和轴粘成一个彩色风轮。用胶泥做成铜钱大小的小鼓框,用两层麻纸裱在一起做鼓皮,制成小鼓。然后把风轮、小鼓装在架子上,风轮小轴后面用麻绳绞一小棍,风轮一动,小棍变击鼓作声。如果风轮在风中不停旋转,则小鼓便不断咚咚作响。“品”字型架子上,可装二三十个风轮,便有二三十面小鼓。随风吹动,则一片咚咚鼓声了。买风车和糖葫芦的,就守在进入祈年殿的院门两侧。当地坛三人走近这里时,耳听得便是一片闹人的风车声。古人说一池蛙唱可代半面鼓吹,而这门口的风车声,真不下十面鼓吹了。于是许多的人,无论中外,都被吸引在这门口处。然而价格却又让人望而却步。因为这里的风车就没有小的,最便宜的是“日”字形的,还要三块呢。以此类推,“田”字的六块,“品”字的十块。和风车相对,入口另一边的糖葫芦也是一样。那些超大个的就不说了,那等于是招人的广告,没什么人真买。正常尺寸的糖葫芦才是真正的商品。的确很是漂亮,糖风老长,糖色闪亮,看着就跟工艺品似的。可七个果儿的“山里红”,他们竟敢卖五毛,带馅儿的“蛤蟆吐蜜”卖一块,有着各种果仁儿的“百宝山药”最贵,卖两块。地坛三人眼瞅着这些东西,哪个都挺好,可哪个他们都觉得贵,实在舍不得掏这份钱。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其实真心甘情愿上当的只有外国人。比方说两个老外,人手一个,高擎着“品”字的大风车回来。俩人迎着春风,一边走,一边听响,洋洋自得。手里还一人拿着一串糖葫芦。那叫一个阔绰啊,合着二十多块的外汇券,就干着这个了。实在是让他们不得不佩服天坛的敛财之术。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外国人作为羊牯简直傻到家了。都不是一人顶二十五了,合着全是二百五啊。不知心里是羡慕还是嫉妒,三人这就要走。然而就这个时候,糖葫芦摊儿上又来新货了。天坛职工骑着三轮给送来的两箱子货,居然是雪糕,而且很贵,每支五毛钱。这当时就逗得许多人哈哈大笑。第一感觉,就是大家认为天坛公园这太不靠谱了,怎么大冷天卖这东西啊。而且还卖的这样贵。要知道,这年头最贵的就是北极熊的小碗冰淇淋,那不过才三毛一个。平日里大家吃的奶味雪糕是两毛钱,最普通的冰棍都是几分钱的。熟料那卖糖葫芦的,把两只雪糕拿出来撕掉包装,插在放糖葫芦的玻璃窗口里,一下子就让大家目瞪口呆了。敢情那雪糕的样式非比寻常,居然是祈年殿的样子。而且不只是个形状,那是立体的浮雕。门窗、琉璃瓦、顶子全都清清楚楚。最关键的是颜色那叫一个润啊,看着如同奶油一般,细腻极了。有句话,叫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点首而来。这时候天坛的人再介绍,可就管用了。听说是试制产品,奶的含量特别多,不是当今市面上任何一种冰棍雪糕可比的。而且因为是冬季,价钱上还优惠了一毛,夏日的话价钱是六毛钱。有些人就忍不住蠢蠢欲动了。再一看居然又是外国人捷足先登。有一对狗男女居然走过去抢了头筹,俩人一咬一嘴白奶油,一脸的甜蜜样。现场的京城百姓终于愤怒了。谁也不想再干瞪眼看了,好些自诩身体壮的主儿,纷纷踊跃掏钱来尝新鲜。跟着两位领导的地坛司机也没扛住,结果掏钱买了一支,撕开包装,就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然而直接就沉醉超乎想象的浓郁的奶味里,连领导说话也充耳不闻了。直到这一口在口中慢慢融化咽下去,他感慨了一声“太他妈好吃了!”之后才惊觉。啊?俩领导怎么一直看着自己呢?难道他们也想……哦,好像是自己太着急了哦。领导说的是,他应该先给这雪糕拍张照片的。:()国潮1980

热门小说推荐
官道争锋

官道争锋

常言道先做人,再做事,官场也是如此。县府办的办事员陈天明被打发到贫困山村扶贫,原本以为仕途就此止步了,不料遇到下乡考察的副市长,从此,陈天明时来运转,走上一条步步荆棘,险象环生,又能柳暗花明,步步高升的争锋之路。...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