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章(第3页)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一位皇贵妃。作为八级后宫位分等级内的第二级,清代皇贵妃有自己的册封典礼,“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④在名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⑤在薨逝之后,按例会获得双字的谥号。至于封号,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时

————————

①《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甲戌条,《请实录》,第3册,第807页。

③《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b。

④《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⑤谨按,清代在制度上规定,嫔以上“分居十二宫”,贵人以下“随居”,似乎只有嫔位以上才可以独居一宫。而在实际上,由于后宫主位人数较多,数位后宫主位居住在同一宫的情况十分常见,甚至二位高级后宫主位亦可能居住在同一宫内。故而,这种“分居十二宫”只是一种理想描述,而非硬性要求。

间内只有一位皇贵妃,所以通常不加封号进行区别。在皇帝崩逝之后,皇贵妃成为皇贵太妃,则经常获得徽号以示隆崇。

由于有着“副后”的地位,所以清代皇贵妃的授予一般比较谨慎。有清一代,作为当朝后宫获得皇贵妃位分的例子一共只有十例,其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贵妃的临终加恩。如世宗雍正帝之敦肃皇贵妃,原为贵妃,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病重时诏晋为皇贵妃,之后在当月薨逝。第二类,为皇后位出缺后,贵妃被册立为皇后之前的暂位。这种情况下,一般还会明确提出令其“摄六宫事”,提前履行皇后的职能。如宣宗道光帝之孝全成皇后,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孝慎成皇后崩逝后,于同年八月以贵妃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并且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被册立为皇后。第三类,是当时的皇后因为某些缘故无法继续履行皇后职能,抑或皇后已经崩逝,皇帝不准备再册立新任皇后,故而册封皇贵妃以统摄六宫。如高宗乾隆帝之孝仪纯皇后,原为贵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高宗继皇后辉发纳喇氏事出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实际代替继皇后管理后宫事务。

三、贵妃

贵妃,满文作“guifei”①。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次于皇贵妃,服缎疋数为六十匹。清代入关之前,贵妃曾经是妃位封号的一种。崇德五宫之中便有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满文作“wesihunambafujin”②,意为“尊贵大福晋”。在入关之后,随着顺治八年后宫舆服制度的建立,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被尊封为“懿靖大贵妃”,其满文作“fujurunggaujenambaguifei”③,直译为“文雅庄重大贵妃”。从“wesihunambafujin”到“ambaguifei”的变化,体现“贵妃”从一个封号变为一个位分等级。但是,在顺治一朝,“贵妃”只用来尊封懿靖大贵妃,并没有在当朝后宫中施行。康熙朝初期,“贵妃”也经常与妃位产生混淆,直到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圣祖册封钮祜禄氏为贵妃,即温僖贵妃,“贵妃”才与妃位彻底分离。

——————————

①《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②《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1063—1065页。

③《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两位贵妃,清后期则记为至多一位。①作为八级后宫位分等级内的第三级,清代贵妃也有自己的册封典礼,与皇贵妃一样,“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在名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其封号,若当时只有一位贵妃在位,一般不加封号进行区别。若加封号,则“由内阁恭拟进呈”②。至于谥号,在制度上,清代贵妃可以与皇贵妃一样获得双字的谥号,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贵妃大多是以其在世时的单字封号作为谥号使用。在皇帝崩逝之后,贵妃成为贵太妃,则经常获得徽号以示隆崇。

在清初时,贵妃的授予比较谨慎。故而,若皇后与皇贵妃均不在位,贵妃似有统御后宫的职责。如康熙二十八年孝懿仁皇后崩逝之后,后宫即以温僖贵妃为首领。温僖贵妃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薨逝之后,康熙三十九年又册封佟佳氏为贵妃以率领后宫,即慤惠皇贵妃。而在清中叶之后,随着贵妃位分更加常授,这种特殊地位亦逐渐消失。

四、妃

妃,满文作“fei”③。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四位,服缎疋数为五十匹。清代入关之前,妃经常是后宫主位的统称,并有元妃、继妃、大妃、侧妃、庶妃等若干级别。崇德建制之后,崇德五宫内除正室“国主福晋”外,四宫均获得汉字“妃”号,而在满文中则仍称“福晋”。入关之后,随着顺治八年后宫舆服制度的建立,妃在满汉文上得到统一,正式成为一个位分等级。顺治朝时,妃亦称“皇妃”,当时曾有“东西二宫皇妃”的构想,但是最终成为废案。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四位妃。不过,这个规定偶尔亦会被打破。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例,当时后宫中妃位有六位,分别是愉妃(愉贵妃)、舒妃、颖妃(颖贵妃)、顺妃(顺贵人)、惇妃、容妃。作为八级后宫位分等级内的第四级,清代妃位也有自己的册封典礼,与皇贵妃、贵妃一样,“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在名

——————————

①乾隆朝制度见《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清后期制度见《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三辑》,合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228、229页。

②《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③《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其封号与贵妃一样,“由内阁恭拟进呈”,无谥号。在皇帝崩逝之后,妃则成为太妃,很少能够获得徽号,大多以原封号称呼为“皇考某妃”或“某太妃”。

五、嫔

嫔,满文作“pin”①。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五位,服缎疋数为三十匹。清代嫔位制度最早见于顺治十一年,当时被称为“九嫔”②,但是终顺治一朝并未实际执行。康熙十六年,清廷将之前后宫位分等级内“福晋”一级进行调整,改称为嫔,并在同年册封七位嫔位,正式成为清代后宫位分等级之一,亦从无须册封改为须经册封,脱离庶妃范畴。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六位嫔。与妃一样,清代嫔位也有自己的册封典礼,也在名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其封号也是“由内阁恭拟进呈”,无谥号。在皇帝崩逝之后,嫔则成为太嫔,大多以原封号称呼为“皇考某嫔”或“某太嫔”③。

六、贵人

贵人,满文作“gui?in”④。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六位,是庶妃之一,服缎疋数为二十匹。康熙十六年,清廷将之前后宫位分等级内“小福晋”一级进行调整,改称为“贵格格”(wesihungege),正式成为清代后宫位分等级之一。之后至迟在康熙三十一年时,已经逐渐改称为“贵人”(guiin)。“贵格格”(wesihungege)与“贵人”(gui?in)这两种写法一直兼用,至雍正朝方统一称为“贵人”(gui?in)。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贵人“无定位”⑤,即没有人数限制。贵人位分等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废土

苟在废土

我叫陈涯。  我是一名荒野主播。  世界核平了。  我重生到一百五十年后的废土世界。  我躲在水井里,外面是一头房屋大小的超级变种野猪。  猪刚鬣!  它...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