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9章(第3页)

从时间上来看,孝淑睿皇后在乾隆三十八年冬季被高宗指婚给仁宗,而根据高宗自己的说法:“曾于乾隆三十八年冬,密书封识。并以此意,谕知军机大臣。”也就是说高宗秘密立仁宗为储,与将孝淑睿皇后指婚与仁宗,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冬季。乾隆三十八年时,孝淑睿皇后十四岁,为正白旗满洲旗人。根据已知资料来看,乾隆三十八年并非是挑选八旗秀女的年届,其前后的选秀年届应该是乾隆三十六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所以,孝淑睿皇后可能是乾隆三十六年以十二岁之龄参选之后被记名的秀女,也可能是准备在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九年参选的新及岁秀女。而且,从雍正朝晚期开始,挑选八旗秀女大多在二月,孝淑睿皇后被指婚则在冬季,这都表明孝淑睿皇后的指婚比较特殊。

结合以上信息,可知高宗在将孝淑睿皇后指与仁宗为嫡福晋的时候,心

————————————

①谨按,多罗贝勒永璂的嫡福晋在《爱新觉罗宗谱》中只写为“博尔济吉特氏”,未记父名。根据档案,可知这位博尔济吉特氏福晋出身蒙古阿巴垓右旗,与扎萨克郡王索诺木喇布坦为近亲。可参考《为阿巴垓王索诺木喇布坦病情复发著由伊子或同胞兄弟内选一人来京参加十二阿哥迎娶福晋喜事事》,乾隆三十年十月初十日,档案号:03-18-009-000033-0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此段高宗诸子妇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沙济富察氏宗谱》《满族家谱选编》《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67,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乙未条,《清实录》,第22册,第276页。

中已经确定将仁宗立为储君,则作为仁宗皇子时期福晋的孝淑睿皇后必然会成为以后的皇后。所以高宗在选择孝淑睿皇后为子妇的时候,应该着有特殊的考量和权衡。故而推测,高宗特地在非选秀的时期,将出身相对普通的孝淑睿皇后指与仁宗为嫡福晋,或许恰恰是为了掩盖其秘密立仁宗为储的事实,以增加立储的迷惑性。特别是在乾隆朝中后期,竞争储君位置的皇子主要即是仁宗与和硕成哲亲王永瑆。正是因为和硕成哲亲王永瑆的嫡福晋为镶黄旗满洲富察氏,是孝贤纯皇后之侄女,出身非同一般,故而当时朝野有一些议论,猜测高宗所拟储君即是和硕成哲亲王永瑆,从某个角度而言的确保护了真正的储君仁宗。

[宫廷生活]

孝淑睿皇后在乾隆三十九年入宫之后,身体较为健康,从乾隆四十四年开始,为仁宗接连生育了一子两女。乾隆五十年四月,孝淑睿皇后第四次怀孕,却在七月十四日小产,给身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从此愈发虚弱。①嘉庆元年仁宗即位,孝淑睿皇后也正位中宫,居住在景仁宫。②相关一系列的仪式可能也加剧了她的病情,导致其在嘉庆二年崩逝。

孝淑睿皇后崩逝当天,正好是仁宗前往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的日子。仁宗一早便出门行礼,之后驾幸圆明园。未时,孝淑睿皇后崩于宫中,仁宗得信后赶紧回宫临奠。因为当时高宗尚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于宫中,所以对于孝淑睿皇后的丧礼仁宗也只能削减规模,下达上谕:“王公大臣官员等虽有素服之例,但皇后册立甫及一年,母仪未久,且昕夕承欢,诸取吉祥,此七日内,圆明园值日奏事之王大臣等及引见人员,俱著常服,惟不挂珠。此礼以义起,天下臣民等自当共喻朕崇奉皇父孝思,敬谨遵行,副朕专隆尊养至意。”③

[封谥释义]

孝淑睿皇后的主谥曰“淑”,满文作“nemeyen”④,意为“淑婉”“温柔”。

————————————

①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第247—252页。

②《为支领皇后主位进册宝景仁宫等处拴挂硬彩子等项需用银钱事》,嘉庆元年三月初八日,档案号:05-08-006-00003-00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4,嘉庆二年二月戊寅条,《清实录》,第28册,第201页。

④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7页。

这个谥号是由高宗所赐,①大概体现孝淑睿皇后在世期间,其淑婉的作风得到了高宗的认可。仁宗崩逝之后,孝淑睿皇后所生的宣宗即位,为孝淑睿皇后补全谥号。当时内阁拟出了两种全谥:一为“孝淑端和仁庄慈懿光天佑圣睿皇后”,一为“孝淑恭穆惠顺和裕合天钟圣睿皇后”。宣宗选择了前一种。②

二、孝和睿皇后

[简介]

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承恩公、礼部尚书、都统恭阿拉第一女。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生。在八旗选秀中,被高宗指与皇十五子仁宗为侧福晋而入宫。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生第七女。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二日,生第三子和硕惇恪亲王绵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仁宗即位。同月初四日,以礼部尚书德明为正使,礼部右侍郎周兴岱为副使,册封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初七日,孝淑睿皇后崩逝,百日之后,高宗上谕,拟册立为皇后,先期晋封为皇贵妃,二十七月除服后册立为皇后。同年十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刘墉为正使,礼部左侍郎铁保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嘉庆六年四月十五日,以文华殿大学士董诰为正使,内阁学士普恭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嘉庆十年二月初九日,生第四子和硕瑞怀亲王绵忻。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崩逝,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同年十二月初二日,尊上徽号曰恭慈皇太后。道光二年十一月,因宣宗册立皇后,加上康豫两字。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因平定张格尔之乱,加上安成两字。道光十四年十月,因宣宗继立皇后,加上庄惠两字。道光十五年十月,因孝和睿皇后六旬万寿,加上寿禧两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因孝和睿皇后七旬万寿,加上崇祺两字。累计徽号曰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十一日申时崩,年七十四岁。道光三十年三月,恭上尊谥曰孝和恭慈康豫安成应天熙圣睿皇后。同年九月,加上钦顺两字。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二十六日,奉安昌西陵。同年三月,升衬太庙、奉先殿。咸丰十一年十月,加上仁正两字。

——————————

①《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4,嘉庆二年二月戊戌条,《清实录》,第28册,第207页。

②《呈恭拟孝淑皇后谥号单》,嘉庆二十五年,档案号:03-1616-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家族背景]

孝和睿皇后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与太宗元妃、孝昭仁皇后、圣祖温僖贵妃、高宗顺妃、高宗诚嫔、仁宗恭顺皇贵妃等均属同一个大系内的弘毅公家族的一员,其家世可以参考她们各条。弘毅公家族内部分为十六房,根据房份不同,后裔的门第也有所不同,其中第十六房门第最高,孝昭仁皇后、圣祖温僖贵妃、高宗顺妃、高宗诚嫔、孝穆成皇后均出自这一房,孝和睿皇后则出自第六房。

弘毅公家第六房的始祖名为达隆蔼,根据《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的记载,达隆蔼“因疾未仕”,其生有四子,依次名为达拜、多拜、约拜、科拜。其中约拜原任护军统领,革退之后仕至头等侍卫,过继弟弟科拜的第三子偶特木布为嗣子。锡特木布仕至二等侍卫,娶妻纳喇氏,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朗住、第二子名为公元。这位公元在仕宦上较为出色,仕至广东按察使、泰宁镇总兵,他即是孝和睿皇后的高祖父。公元生有三子,其中,第一子钟锦和第二子公德未出仕,第三子公保为雍正十一年生人,在乾隆二十年考取笔帖式入仕,乾隆二十三年补授工部笔帖式,乾隆二十八年因病告休,从此未再跻身仕途,在嘉庆六年去世。公保先后有两任嫡妻,第一任为宗室氏①、第二任为纳喇氏,一共为公宝生了三个儿子,第一子名为恭阿拉,即是孝和睿皇后的父亲;第二子名为那木萨尔扎普,出继给远房;第三子名为明善。

孝和睿皇后之父恭阿拉是乾隆十八年生人,在乾隆三十六年承袭堂叔的勋旧佐领而入仕,在乾隆年间做到参领的官职。仁宗即位后逐渐受到重用,历任总兵、步军统领等职,最终仕至礼部尚书、都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病故,得谥勤忍。恭阿拉嫡妻叶赫纳喇氏,为正白旗满洲一等男白明之女,生于乾隆十九年,去世于嘉庆九年。恭阿拉一共有三子三女。第一子名为宁武泰,生于乾隆四十年,是孝和睿皇后的长兄,仕至笔帖式,在嘉庆三年早亡,绝嗣;第二子名为和世泰,生于乾隆四十六年,是孝和睿皇后的弟弟,仕至理藩院尚书、都统;第三子名为吉伦泰,生于乾隆五十八年,跟孝和睿皇

————————————

①谨按,清代爱新觉罗氏内部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类,因此在清代旗人谱牒中经常称宗室之女为“宗室氏”。由于私家谱牒具有不准确性,个别情况下,也有将所有爱新觉罗氏均称为“宗室氏”的例子。故本书中直接引用私人谱牒的记录写为“宗室氏”。

后所生的皇七女一样大,他被过继给无嗣的叔父明善为嗣。顺便一提,孝和睿皇后的叔父明善是祖父公宝的老来子,生于乾隆四十年,只比孝和睿皇后年长一岁,仕至员外郎,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病故。恭阿拉的三位女儿里,孝和睿皇后是长女;二妹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比孝和睿皇后小六岁,嫁给肃王府的不人八分辅国公敬叙为嫡妻;三妹生于乾隆五十四年,比孝和睿皇后小十三岁,嫁给和硕睿勤亲王端恩为嫡妻。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