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76章 侯氏与杨氏(第2页)

何况以王一水教授的级别,他老人家觉得这个古墓值得,就是值得,就算不值得,那也值得!

这就是权威的权利。

“可是你看那所长?当时他进入古墓之后,一点都没有爆发出来考古的热情态度,反而很是敷衍的样子,还说那里是普通的民间古墓,根本没有考古挖掘的价值,甚至很痛快的就跟着人走了,都没多看一眼那里。”独孤浩炎道:“其实不是不好奇,也不是不想看,那里是他们家老祖宗的坟地,考古怎么可能挖掘自己的家的祖坟?”

“原来如此啊!”小天师看着外面闹哄哄的场面:“他们这是要打起来吗?为什么?就因为那个合葬的古墓?”

“嗯。”独孤浩炎给他看了一份资料:“这是一个很……狗血的故事。”

小天师看了一眼上面的记载:“县志野记?”

当然,不是原本,是整理过后的电子版。

“这个野记上面,有很多个当时此地的一些事情的记载,其中有一个记载很有意思。”独孤浩炎指了指其中一个索引,点开之后,是一个关于“冥婚”的记载。

先前说过,冥婚从有记载开始,就没彻底禁绝过,不过现代社会了,已经没有人想要冥婚,就算是想大操大办什么的,政府也不能同意啊。

但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这里却举办了一次冥婚。

期初,这侯家跟杨家,是相互扶持着过日子的,两个村子的记载,是从元末开始,他们是被蒙古人强行迁徙到这里的,据说杨家的祖上还是杨家将的族人,大概是怕他们死灰复燃吧?

不过元朝也就九十年而已,就被朱元璋这个放牛娃给推翻了。

可是杨家堡也在此落地生根,没有打算搬走。

日月轮转,星辰交替,到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了本地大族,两个村子发展的都不错,且两个村子相互扶持着,又供出几个举人,十几个秀才,各家都有族学,族学就是在各个村子里建立的学堂。

办学形式和水平参差不齐。

古代也有叫族塾的,属私塾的一种,由族长聘师设塾,一般以本族祠堂为塾址,教育同族子弟。

族学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非本族子弟,是不允许来族学读书识字的,只招收本族子弟,以及一切亲戚的孩子。

但在客观上对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有私塾的关系,他们两个村子里出了好几个有功名的子弟,虽然还有考中进士,当了官的,但是都是小官。

可就算是这样,大家觉得也有了依靠。

就在嘉靖年间,侯氏出了一个大官,多大呢?

好像是个正四品,在京里,正四品不算什么了。

但是在昌黎县,这正四品,可是比河间府的知府都要大两个级别。

所以侯家村,在当时,真的是达到了巅峰啊。

后来这个官员在三十年之后,致仕回来养老。

结果他家的长子嫡孙,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横死了。

绝对不是生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家就没有请大夫来看病。

突然就挂了白幡,突然就要出殡,突然就给下葬。

但是呢,这个长子嫡孙才十八岁,生前跟杨家堡的族长家的小孙女儿定了亲,六礼走了一半了,这突然人就没了。

如果是在现代,直接就将东西退回去,姑娘另外找对象就行了。

可是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事情,六礼走了一半,那也是定了名分的事情。

杨家小闺女知道未婚夫横死了,就直接病倒了。

古代可不像现代这么开放,结婚离婚跟喝白开水似的。

不过大家都是“文明人”,婚事就此作罢,杨家小闺女退了聘礼给侯家;侯家呢,则是将孩子好好地下葬……可是怪事就在下葬之后出现了。

最开始,侯家村是有妇人流产,其次是新生儿竟然没有一个存活下来,不管产妇多健康,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

杨家也是如此。

两家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发现,对方都不简单,一个是发丘中郎将,只是假托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而已。

一个是摸金校尉的后代,迄今为止,都没有丢下祖传的手艺。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