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可以住校。”
“我也不想花那女人的钱。”
“你傻啊,你可以花你哥哥的钱,这钱不花白不花。”
“嫂子,你变了好多,以前你可不会这样教我。”
“女人不长心眼就会被欺负,女孩还是厉害些好,至少不让自己吃亏。”
“我会的”
两人居然聊了大半天,陈景华说什么不留下吃饭,送走小姑娘沈太太等人只是叹息一声。
十五一过,沈安乔就走了,安然便跟着沈太太、沈二哥出发去沈太太的娘家,也就是原主外婆家——刘家。刘家距离扬州城约五十多里路,是一个叫刘家驿的镇,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驿站,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村镇。
安然和沈家购买的土地便分布在这里,刘家做粮食买卖,以前都是刘家收了沈家佃户交的租子直接给沈家钱。
“到了你大舅那里一切听你大舅安排,他种地比你懂。”车上沈太太叮嘱着安然。
“知道了娘,一切听大舅的!”
“你这孩子!”沈太太对女儿想开倒是很高兴,娘家还不知道安然被离婚的事,这年头女子被婆家赶出来是很丢人的事,沈太太也是怕娘家有人说闲话才跟过来,自从老爹老娘没了后沈太太已经好久没来了,每年都是儿子们过来给舅舅们拜年或刘家去沈家。
看着越来越近的娘家沈太太不由想起了老爹老娘,鼻子一酸,眼里泛起泪花,安然感觉到沈太太的情绪握了握她的手“娘!”
“我是想你外公外婆了,要是他们活着多好?”
“人总有生老病死,娘别伤春悲秋的,不然舅舅见了也会难过。”安然不知道怎么劝人,只好问表兄表弟的都有多少孩子?她怕带的东西不够。
“你大表兄二表兄家都差不多有三四个孩子了,德龙表弟刚成亲早了说孩子还在肚子里。”刘家人丁兴旺,沈太太十分自豪。
母女俩说着话,指着外面那一片片的绿油油的庄稼说着自家的田地,沈家和安然的土地都在刘家驿镇外的一个村子,刘家大片土地也在这里。能得到这片地还是因为在大清没灭亡时发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水灾。
大水将附近田地村镇都淹没了,人们逃到扬州城外,官府禁止灾民入城,当时来沈家避难的刘家两位舅舅与沈老爷联手将一些灾民手的地契买下来,不但赊给他们粮食,还给他们安置了临时住处。并承诺水灾后给他们建房安家,前提是以后是他们的佃户。
这些信息安然在原主记忆里寻找到了,新村子建好后两家又整合一下土地才有了如今的规模。记忆里村子取名新安村,沈家刘家都建了自家的院子,平时只有几个护院住着,秋收的时候用于收粮。
“那边的水稻已经收割了,也不知道今年收成如何?”
安然这才知道自己地里种了什么。其实种什么对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秋收后的收入。
刘家很快到了,沈二哥已经提前骑马过去通知了两位舅舅,进来镇口便见刘家表兄已经等候了。
“姑母!安安表妹!”刘德旺是大舅家的二儿子。
“德旺”“二表哥!”简单见礼后赶去刘大舅家,门口已经等候了一群人。
惹人闹闹的见面后母女被迎进门,安然又重新给几位舅舅舅妈见礼,与两位表嫂一个表弟媳相互问候。
两位舅舅已经提前知道他们来的目的,“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麦种!”寒暄一阵后大舅舅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看麦种了。
“你看看,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是稳不住!”大舅妈笑着道,随后打量着安然“安安一晃都四五年没见了,上次见还是安安生小志,陈家大少爷还没回来吗?”
本想着抽空说这事,大舅妈一提沈太太叹口气,看女儿没激动,还笑着朝她点头便将安然已经离婚的事细细说了一遍,气的两位舅妈连带着两位表嫂都想去陈家闹一场。
“离就离,安安已经想开了,有其跟那种狼心狗肺的人守活寡倒不如早早离了。”沈太太道。
“安安想开就好,做了缺德事早晚遭报应,安安啊,要是在家没意思就来舅妈这边,带着小志过来,你也看到了,舅妈家别的不多小兔崽子们不少,就是没一个省心的。”
“是啊,嫌烦了来二舅妈家,你看我们家除了我和你表弟妹是女人,一群臭男人,你来给我们做女儿也行,舅妈就缺一个女儿。”二舅妈半开玩笑道。
刘家只有大舅妈生了一个女孩,还嫁了出去,记忆里两位舅妈都很喜欢原主,也怪不得来了就受到热情欢迎,即使知道她离婚做了寡妇也没嫌弃。
男人们赶着拉麦种的车走了,等回来已经是晚上,车上还拉了几袋子刚出的花生红薯,一些青菜鸡鸭莲藕,还有一桶黄鳝,半扇猪肉,都是庄户家的东西,新鲜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