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总之,宫保、京兆、大邦伯、大畿牧、内史,都是对玉柱的尊称。
一言以蔽之,各种文雅有内涵的别称都可以说,惟独不能像某些电视剧里一样,大咧咧的叫玉府尹。
那就是,完全不懂规矩礼仪的想得罪死玉柱了。
其中,内史大人这个称呼,其实颇有些来历,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根本就叫不出来。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划为内史辖区。
这便是玉内史的由来。
实际上,按照以往的惯例,玉柱到任的时候,还有一整套敬天祭庙的流程。
只是,玉柱不乐意那些繁文缛节,又被老皇帝催逼得太紧,故意来了个仓促上任。
仓促上任,正好省略了许多无意义的虚礼,免得大家都跟着受累。
反正吧,玉柱越不把上任当回事儿,礼仪敷衍的越草率,老皇帝就越放心。
等一切流程走完了之后,玉柱满是疲惫的坐进了后堂内的公事厅里。
玉柱原本以为,他第一天上任,应该无公可办。
然而,他还是想错了。
玉柱刚喝了几口茶,吴江就进来禀报说,通判周林汉求见。
顺天府衙内,玉柱的僚属们,最重要的就是府丞、治中、同知、通判和理刑推官,他们都属于佐贰官。
其中,府丞管府学和教育,治中管钱粮税收,四个驻外的同知负责抓捕盗贼,通判和推官则分管刑事案件。
也许是为了减轻府尹的压力,从府丞到推官,这些佐贰官都有各自专属的小衙门。
和外省的府衙不同,顺天府的日常刑事案件,均由通判或推官负责,而不须由玉柱出面。
玉柱这个府尹,可以根据他自己的需要,抓一些典型的大案要案,有选择性的公开升堂问案。
这个制度安排,令玉柱感到很满意,减轻了多少的麻烦事儿啊?
不过,玉柱也有个大麻烦。
按照朝廷的规矩,顺天府有权受理全国范围内的刑事纠纷案子。
也就是说,外地人来京城告状的刑事案子,顺天府不能拒收,必须要接案。
麻烦的是,朝廷为了体现对京控命案的重视,通判或推官并没有审判权,都必须由玉大老爷亲自主审。
京控,就是到京城告御状的俗称。
实际上,草民们根本不可能靠近皇宫的午门。在距离很远的地方,他们就会被八旗步军的兵丁们给驱散了。
若是,告御状的人,真的跪到了皇宫门前,就是玉柱这个步军统领兼顺天府尹的严重失职。
到那个时候,弹劾玉柱的奏章,以及各路清流言官们喷他的口水,大概率会把他彻底的淹没掉。
真正受理告御状案子的衙门,也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法司,外加顺天府而已。
正因为有大量京控案子的存在,玉柱嫌麻烦,才不肯接任顺天府尹。
《大清会典》中,有十分详细的规定。
“凡民控告者则听其狱,大事以闻,小事决之。所属五州十九县控案即与提审。重案奏请定夺,轻者或咨部办理,或自行审结。”
所谓的重案奏请定夺,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因为玉柱前边的府尹们害怕承担责任,故意小事化大的每案必奏,从而惹恼了老皇帝,而变得形同虚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