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想当年,老十四手握十几万精锐边军,却碍于年羹尧卡脖子,而不敢起兵,最后被老四整得死去活来。
要知道,当年的老十四,手里可是捏着大半个火器营呢。
年羹尧手底下的陕甘绿营兵再厉害,手上也没有多少火器。
不客气的说,火器营集中几百门火炮,在西安城下狂轰滥炸,年羹尧根本就守不住。
老十四是老皇帝的亲儿子,他只要胆子够大,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肯定追随者众。
玉柱终究不是皇子,大义名分上,差得太远了。
就算是老皇帝现在驾崩了,除了六千新军之外,没人会跟着玉柱冒险。
又过了几天,玉柱借着主帅的权力,把老十四和年羹尧一起支去了西宁。
反正吧,要从青海进兵雪域,只能在西宁囤粮。
按照玉柱的想法,为了防备准噶尔人的半道劫粮,就要利用兵力雄厚的优势,沿途建设十几个大兵站。
每个兵站,驻军一万,囤粮十几万石。
即使是准噶尔人来了,只守不攻,也足够守到援军赶到。
这种搞法,看似异常呆板。实际上,有针对性的克制了,准噶尔人机动力强的优势。
没办法,准噶尔人的骆驼多,打不过了,就往沙漠里一钻,清军只能望沙兴叹。
建立兵站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怕被攻破了一处兵站,整个前线大军,也不至于饿死。
这便是风险分摊的好办法,绝不把鸡蛋,全都搁到一只篮子里。
玉柱用兵,不喜欢搞出奇制胜的小把戏,一向都爱用阳谋,硬是逼迫敌军就范。
上次,在准噶尔盆地那里,玉柱就待在轮台老县城里,始终不挪窝了,逼着策妄阿拉布坦,必须带兵主动进攻。
说白了,玉柱的搞法,都摊开在了阳光下。噶尔丹策零和大策凌敦多布,看得很明白,却又无可奈何。
在玉柱的命令下,从西宁,一直到唐古拉山山脚下,沿途设立了十几个兵站。
兵站的建设图纸,都是玉柱亲手画出来的。
挖沟,垒墙,引水,拒马桩,囤粮食的高台,等防御用的设施,样样齐全。
唐古拉山口,终年积雪,很不容易驻守。
准噶尔人,兵力严重不足,只能依旧占据着进雪域的要道,严密把守着那曲的喀喇乌苏河。
光看平面图,肯定看不懂,为何年羹尧会败于喀喇乌苏河的北岸。
实际上,过了唐古拉山口后,进雪域只有一条道可走,必须渡过喀喇乌苏河,由那曲的年前唐拉山口打进去。
这个时代的年前唐拉山,即后世的念青唐古拉山。
那曲山口和喀喇乌苏河,外加年前唐拉山,是喇萨的天然屏障。
此地一旦被攻破,喇萨将无天险可守了。
这就类似于,剑阁若是丢了,成都肯定守不住,性质是一样的。
等兵站的建设,大致成形后,玉柱亲率五万主力兵马,从西安出发,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那曲。
玉柱抵达了西宁后,当即召集重将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