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虽然没有写过话本,但是曾中过举人,这是宁晚留下他的一大原因。
文笔是可以练的,话本子多看看也能补上来,但是天赋和学习力不是。
现代很多知名的网文作家学历都很高,而且那些大神们写出来的文,能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出作者的知识面有多渊博。
裴先生当初就给的她这种感觉。
裴欢道:“以前没有写过。”
宁晚内心又感叹一声:天才啊!
果然有人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不像她穿的这本男频书,作者连正反派都搞不清楚,最后还把好人都给写死了,唾弃他三分钟。
“那这个本子交给你来写了。”
宁晚将其他夫子的批注交给他们后,便把后续的大纲又给了裴欢一部分。
“这个话本我比较重视,你每隔三天就交稿一次给我,其他人还是正常的七天。”
宁晚话音落后,其他先生也纷纷惋惜自己没有拿到这个本子,但是想了想夫人给开的工钱丰厚,也便没说什么。
夫人说了,只要他们写的话本子能火,还在原本工钱的基础上再给奖励。
他们这些人本就是靠写话本子为生,这一行又不怎么赚钱,现在好不容易找个人傻钱多的老板,都珍惜的不行,没敢生什么二心。
离开书馆后。
宁晚便去西昌街看看自己的第二家酒楼。
西昌街铺面上的进账早已是盈利状态,而且已经快要赶上东陵街的营收。
多开一家酒楼并没有分去原本的生意,反而像是又拓宽了一个市场。
“看来南宁街的酒楼也可以安排上了。”
宁晚还记得西昌街开业的时候,有南宁街的人提过。
而且她听沈氏说北面最火的那条是北门街,人气不输给前三条街,它们是全京城最热闹的四个地方。
宁晚有了前两家店的成功,便想着索性两家一起开,反正她也只是租的酒楼。
古代开酒楼没有现代的装修费那么高,整体成本并不贵。
这么想着,她便去着手安排,争取在西瓜运来京城之前,拥有四大酒楼。
宁晚从西昌街酒楼出来后,坐着马车准备回家,没走多久,就听见车夫将马车停住了。
“怎么不走了?”
国公问,可有人来过宋家?
宁晚来古代最爽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堵车,没有车山车海。
在古代能买得起马车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基本不会遇上堵车的情况。
现在走一半突然停车了,还真是头一次。
“夫……夫人,前面有人拦住了咱们的马车。”
车夫在外面结结巴巴的说道,声音里都带了点底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