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不属于资料需要严格保密的范围。
为了让“海外华侨”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列车长先后去了三次餐车厢,吩咐厨师一定要做出让华侨客人满意的饭菜。
馊的、咸的那些糊弄玩意是一点都不能出现在华侨客人的面前。
也正是知道了张功高夫妻的“身份”,负责软卧车厢的乘务员才一个劲的往他们面前献殷勤。
服务好了这种客人,如果客人能在留言簿上写上几句好话,对于乘务员和列车组来说都是妥妥的“涉外资历”。
更何况有个乘务员还听人说,“老外”都有打赏给小费的习惯。
张功高夫妻受宠若惊。
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打赏小费的事,只是商量着在包间的意见簿上好好写几句表扬一下对方。
几个乘务员也不急,她们听说小费都是下车前才给。
直到火车过了郑州站。
张功高夫妻才觉得憋闷起来。
这年月坐火车不能聊天,也太憋屈了!
周围连个客人的影子都没有,他们两口子甚至有一种错觉。
——整个软卧车厢就他们两个客人。
其实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
八十年代火车车厢分票制度极为严格。
尤其是带有特殊软卧包间的软卧车厢,两头都有人24小时值班。
其他车厢的人、甚至包括列车组其他的成员都被禁止入内。
一般来说,就连普座客人进入餐车都会被问上好几遍。
想进入硬卧车厢,也必须有卧铺票和介绍信。
所以张功高夫妻正是处于一个封闭的“安全环境”里。
这年月火车会时常晚点。
火车在过了郑州之后在河南南部停了下来。
前方大雪封路,起码要等五个小时。
憋闷了一整天的张功高两口子没有让殷勤的乘务员把餐送到包间来,而是决定去餐车坐坐。
列车长急忙抢先一步赶去餐车厢,几个还在吃饭的出差业务员和食客都被三言两句打发了离开。
只剩下了两个介绍信比较硬的人还在这里进餐。
但就算这两个人也被安排到了餐车的一头同用一个桌子。
在他们隔壁坐着两个蓝衣服乘警,死死的盯着他们。
正在吃饭的王金成本来被人赶到这个角落吃饭就有些不爽,但看到两个乘警的架势,也明白大概率是有特别软卧的客人要来用餐。
而他等的就是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