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在健康人群中也是一样。
健康人群的潜意识,正是因为继承了一部分小孩的这种好奇心与懵懂,才能够面对许多巨大的悲伤。
只是他们浑然不知。
所以,弗洛伊德说过:人不是不相信死,就是在潜意识中认为不死。
正是这个原因。
这个朦胧的记忆,才是最原始最纯洁的自我,没有受到任何暗示的粘附。
所以,患者在心理分析的提示下,不断回忆。
每回忆到一处往事时,他都会感觉异常欣喜。
因为他终于重新唤起那些往事中的快乐。
这在他患病期间是做不到的。
因为他认为那些快乐已经“死”了。
但是,现在他又能够复活“她们”。
唯一的遗憾是,却不能把“她们”带入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
因为现实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这种遗憾又可能使他们陷入新的沉郁。
这其实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复发”与“空洞”机制。
还有,有很多人在深层了解自己的过程中,会突然感觉异常恐惧。
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变成另一种陌生和未知的人格。
他们害怕深入了解自己后,会颠覆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信仰.
其实是因为他还没有突破最后的屏障,没有回忆到最初的那一刻.
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有过多地信仰,过得更加快乐.
所以,回忆到最本源的朦胧记忆时,却不存在这种遗憾和恐惧了。
仿佛一切都是充实与安全、再熟悉不过的。
那些曾经在他看来无比快乐、却又在后来遗憾失去的场景,不过是他连续、动态记忆中的一个闪光点而已。
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快乐就在那停泄不前。
就像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面对同学分离的场景异常惆怅.
越是回忆快乐的大学时光,越是忧伤.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但只要回忆到最初与母亲相识的童年的朦胧时刻,他就可以意识到:大学时光只是他快乐的一个片断而已,这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出家门,遇到一些玩得开心的朋友,然后又回到家中感受那种熟悉的感觉。而不是与这些朋友粘合太紧,以至分别时如生离死别。
更通俗一点,一个性格多愁善感的人,面对同窗几年的同学分别,伤感与惆怅无以复加。
这种伤感几乎是无法克服的,甚至能够引发抑郁情绪。
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如果在此时,想像母亲陪在自己的身边。
他再看分别的同学,就仿佛是刚刚开始认识那般好奇美妙,伤感不复存在。
连象征着快乐终结的quot;抑郁quot;,也不过是他记忆中的一个流动的片断而已.
快乐并不会因为毕业而中止,而会继续向前.
因为在那个朦胧时刻,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最强,外界的快乐也就都是流动的、持续的.
如果大家有较强的逻辑和串联能力,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症状都是条件异常苛刻的快乐,如果把有条件快乐转换为无条件快乐,这种病态快乐就会被真正遗忘,再不出现。
简言之就是:症状被永久遗忘。
因为无条件的快乐总是容易被遗忘的。
这在第一章中“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这个概念中已解释过。
...
...
...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