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条:耐烦!火候不到莫开锅,心浮气躁炒不好菜!熬汤炖肉,守得住寂寞,才熬得出真味!没那份耐性,别来沾边!”
“第四条:服管!老婆子骂人难听,但句句在理!听得进,改得了,才有长进!玻璃心趁早回家绣花去!”
“第五条:传下去!”她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嘱托,“老婆子这点压箱底的本事,不是给你们藏着掖着当宝贝显摆的!学会了,得传!传给想学的人,传给该传的人!让老祖宗的好东西,别断在你们手里!”
五条规矩,如同五道铁律,砸在每一个学徒的心头。没有温情的鼓励,只有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要求。陈大勇腰杆挺得更直,眼中是军令般的服从。林薇飞快地在随身本子上记录着,眼神发亮。赵阿婆不住地点头,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王瑞若有所思,手指在平板上无意识地点着。李秀芬用力抿着唇,眼神坚定。沈青山微微蹙眉,似在咀嚼这直白规矩下的深意。苏小小则握紧了小拳头,眼中充满了敬畏与决心。
“听明白了?”祖母目光扫过。
“明白了!”七人齐声应答,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异常响亮。
“好!”祖母放下刀,走到太师椅前,稳稳坐下,双手放在扶手上,如同一位坐镇中军的大帅。“拜师礼,开始!”
没有繁复的三跪九叩。在谢砚秋事先的沟通和安排下,仪式简化却更显庄重。
七位学徒依次上前,双手捧着一个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意的木匣(谢砚秋统一准备):
陈大勇奉上:一捧来自他家乡盐田、带着海风气息的晶莹粗盐(象征百味之基,不忘本真)。
林薇奉上:一枚她自己烧制的、绘有古朴灶神图腾的青瓷小碟(象征记录与传承)。
赵阿婆奉上:一小坛自家后院老树下埋了十年的梅子醋(象征时光沉淀的家常至味)。
王瑞奉上:一组精确到毫克的手作微型天平砝码(象征科学与美味的平衡)。
李秀芬奉上:一包孩子们亲手在山里采摘、晒干的野山菌(象征质朴与希望)。
沈青山奉上:一套产自景德镇顶级窑口、薄如蛋壳的素白试味小盏(象征对极致风味的追求)。
苏小小奉上:一捆自己搓得整整齐齐、坚韧的麻线(象征勤勉与连接)。
祖母接过每一份拜礼,粗糙的手指细细摩挲过那些带着不同温度与故事的物件,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她并未过多评价,只是微微颔首,示意张嬷嬷收好。
接着,七人双手捧起一盏温热的清茶(谢砚秋选用的是祖母平日最爱的普通茉莉花茶),恭敬地高举过头顶,齐声道:“请师父喝茶!”
祖母接过茶盏,没有立刻饮下,而是看着杯中沉浮舒展的茉莉花,声音沉缓:“茶,是礼数。老婆子喝了你们的茶,应了这师徒的名分。往后,灶台是战场,锅铲是刀枪。本事,老婆子倾囊相授,能学多少,看你们的造化!规矩,方才已立下,犯了哪条,莫怪老婆子翻脸无情!记住,你们拜的不是我老婆子,拜的是灶台上的真功夫,拜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点‘吃’的良心!”
说罢,她才将茶盏送到唇边,象征性地啜饮了一小口。七位学徒这才直起身,脸上是如释重负又充满使命感的神情。至此,师徒名分已定。
“都起来吧。”祖母放下茶盏,目光再次扫过七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语气稍缓,“今日不教你们颠勺掌火。头一课,老婆子带你们认认‘根’!”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张嬷嬷端上一个盖着红布的托盘。祖母掀开红布,里面竟是七种最普通不过的食材:一把带着泥土的新鲜小葱、几颗饱满的黄豆、一块纹理分明的五花肉、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一小碗晶莹的白米、一块老姜、还有一小碟粗盐。
“葱,姜,盐,米,豆,肉,鱼。”祖母指着这些寻常之物,“这就是灶台的根!任你花样百出,山珍海味,都离不了这几样最底子的东西!认不清它们,摸不透它们的脾气,学再多的花架子也是白搭!”
她拿起那把小葱,指尖捻掉根须上的泥土:“看这葱须,沾着泥,带着土气。洗不净这土腥,就逼不出它那股子冲鼻的香!”她的话语如同在解读一部深奥的兵书。
她又拿起那块五花肉,手指按压着肥瘦相间的纹理:“看这肉,肥膘透亮,瘦丝分明。火候急了,肥油锁不住,柴!火候慢了,瘦肉老了,渣!什么时候下锅,什么时候转火,全在这纹理里写着!”
她拿起那条还在翕动鳃盖的鲫鱼:“活鱼下锅,讲究个快准狠!刮鳞去鳃,手要稳,心要静,莫让它多受罪,也莫让血腥气坏了汤头的鲜!”
没有炫技,没有秘方。祖母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基础的动作,向她的新弟子们展示着如何择洗一把小葱,如何辨识一块好肉的新鲜度,如何干净利落地处理一条活鱼……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食材的敬畏和对火候的深刻理解。她的话语时而严厉,时而点拨,如同在战场上指挥调度。
“看清楚了吗?这择葱的力道?这摸肉的手感?这刮鳞的角度?”她停下动作,目光如炬地盯着七人,“灶台上的功夫,不在花样,在底子!在日复一日、对这些最寻常之物的‘敬’与‘懂’!回家去,先把手底下这些‘根’摸熟了,摸透了!下次来,老婆子再教你们怎么让它们‘活’起来!”
这别开生面的“第一课”,让七位学徒大开眼界,也深感震撼。原来真正的传承,始于对最平凡之物的极致认知。他们纷纷围上前,仔细观察、询问、甚至小心翼翼地触摸那些食材,眼神专注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