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民以食为天,这不是随便说说的。
吃不饱饭百姓自然不答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吃不饱肚子的时候,百姓可不管什么贵族、世家或者外戚,这个天下有德者居之。
这个有德者可以说平民,可以是贩夫走卒,甚至可以是乞丐。只要能够让百姓吃饱饭,那么这些百姓就是最具备忍耐力的。
吃不饱饭的情况下,那就是另外的一个事情了。
至于粮食的产量,时代是在发展、生产力也是在进步。到了现在的大明,南方大米亩产量为二石,北方小麦亩产量超过一石。
这也就意味着水稻差不多也就是三百斤的亩产量,小麦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左右。
明初确实是人多地少,可是现在基本上也就是以人力耕作,哪怕是一大家子齐上阵,也种不了太多的田。
这时候可没有收割机、旋耕机,种田也是要讲季节的。
朱桢等人忧心忡忡,他们几个忙碌了小半年了,结果这四大藩王才种了四亩地,加起来的产量还不到一千斤。
这还是偶尔呼叫外援的前提下,要是普通的百姓人家,真要是给饿死了。
普通的农户纳税,大致是十三税一。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事情,朱元璋当初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只是他也考虑到南北差异,或者是人口稠密等问题。
现在江南人抱怨税太高,那是因为朱元璋在这里课以重税,苏州一带的田税远远超过了朝廷规定的税额。
甚至是苏州一府的税,就超过了浙江一省,现在大明一年的田税三千万石。而苏州一府,差不多是两百八十石。
都说是朱元璋在报复当年苏州百姓对张士诚的支持,实际上单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没有这么多的稳定粮食产出。
其他地方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朝廷不只是很难征税,甚至还要倒贴。目之所及,也就是江南是真正的税赋之地了。
就朱他们这种的地,还好不是佃户。佃户要是再交了租子、田税,基本上是一年白干了,一大家子人就等着喝西北风好了。
马寻还是比较满意的,朱桢等人种的地产量虽然不多。
可是完整的经历了一季作物的耕收过程,会知道百姓的不容易。
当然马寻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一年两熟,现在早稻是收完了,还有晚稻啊。
大明的税都是二税制,分为夏税和秋税,还有一季稻子需要继续种。
坐在树荫下休息的马寻继续监督着,等到沐英过来时说道,“你没事就回去,别在这晒着了。”
沐英就担心的说道,“舅舅,别给秦王殿下他们晒中暑了。”
“那几个一向会偷奸耍滑,看着是勤勤恳恳,天一热就躲树荫下歇着。”马寻没好气的说道,“就他们这德行,晚稻肯定是别指望有收成了。”
沐英不觉得马寻是在危言耸听,因为抢收抢种,误了农时就意味着作物没有合适的生长时节,到时候产量就要大幅下降。
这就是马寻要求朱等人必须种晚稻的原因,现在这几个小子的认知还不够深刻。
沐英酝酿了一下才小心问道,“舅舅,那我回去了该如何说?”
马寻将两封书信递给沐英,“一个给皇后,一个给你舅母。陛下非要问,你就说我知道了。既然推辞不了,我就笑纳。’
沐英仔细观察着马寻的神情,他其实一点都不想接这个差事,长辈们在怄气,他一个小辈是最为难的。
就比如说现在,谁知道舅舅说的是真话还是反话,谁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马寻也不在意沐英怎么想,继续说道,“就说老二几个在老家乐不思蜀,种完了晚稻之后再等等,过了冬至再回去。”
沐英都不想吐槽了,晚稻收割之后,还要过两个多月才冬至呢。
不过沐英还是记得任务,“舅舅,您说什么也得下个月回去一趟,皇后殿下可是准备给您办个生辰宴。再说了,舅舅迟迟不加冠也有些说不过去。”
马寻就诧异了,“加冠?我一不是十八、二不是二十,加什么冠。我成亲的时候就戴了冠,无非就是没有表字,让皇后帮我想个就是。”
朱元璋字国瑞、徐达字天德,常遇春字伯仁、汤和字鼎臣,李文忠字思本、邓愈字伯颜。就算是早年出身贫寒,很多男人在成年后都取了字,马寻这个‘书香门第’的就没有字。
这么一看,还是和正经的读书人有些差别,他平时也根本不在乎这些。
叫他名字可以,称他爵位也行,通俗一点的直接喊国舅也没问题,反正这都是他,没必要就非得有个字。
沐英就连忙说道,“那说好了,我回去复旨。舅舅下个月回去,怎么也得给舅舅过个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