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温特斯拉着小铁匠走到山边,指向山下的圣乔治河:“我给你找到一处好地方。看到没有?就在那里!去给我再搭一座冶铁炉!这次不行就下次,下次不行就下下次,一定要把高炉搞成不可!”
温特斯大笑着拍了拍小铁匠肩膀:“我其实没指望你真的能炼出铁。按我的想法,你如果没成功,那我就重新启用波尔坦老先生那个年代冶铁炉。成本高也无所谓,总之要冶出铁。不过既然你成功了,那就再接再厉吧!”
卡洛斯呆若木鸡、欲哭无泪。
“大人,那现在这座冶铁炉要拆掉吗?”绍沙冷不丁地问。
“为什么要拆?”温特斯莫名其妙地反问:“咱们现在要的是数量,不是质量。这座冶炉不是能用吗?凑合着使唤不是也行?”
“恐怕……会有问题。”绍沙艰难解释:“铁峰郡的锻炉数目是铁匠行会限定死的。可以少,但不能多,每一座锻炉都有主人。您要是想再开炉,就得去再买一座锻炉。”
温特斯的眉心又不自觉拧起:“那这座冶铁炉是怎么回事?”
绍沙这才披露实情:“索亚先生这座冶铁炉,是我岳父拆掉他的锻炉之后才建造的,用得是我和我岳父的锻炉名额。所以没有问题。我家的作坊里,现在已经没有锻炉了。”
温特斯无言,他向绍沙抬手敬礼:“谢谢。”
“不敢当……不敢当。”绍沙慌忙鞠躬回礼。
“我这座是冶铁炉,你们用的是锻炉。”温特斯沉吟着反问:“不能玩一点文字游戏吗?”
“不行。”绍沙苦笑:“行规的章程定得很死,凡是[使用燃料和火焰对铁和铁矿进行加工的熔炉、锻炉、冶炉]都归在‘锻炉’里,受到数量限制。每个锻炉的名额如今都有主人。光是一个锻炉名额,就值一大笔钱。
只有铁匠行会认定的铁匠,才是铁匠;只有在铁匠行会注册的锻炉主人,才能开作坊。”
“呵,还挺严谨。”温特斯又好气、又好笑:“谁定的规矩?”
绍沙的笑容愈苦涩、无奈:“我岳父——波尔坦先生。”
一直没说话的安德烈突然不屑地啐了一口,拔出马刀,递给绍沙看。
他面无表情地问:“认不认得这是什么?”
绍沙吓得直哆嗦,拼命点头。
安德烈恶狠狠冷笑:“那我们想开几座冶铁炉,就开几座冶铁炉!”
“把刀收回去,绍沙先生是朋友。你威胁他干嘛?”温特斯用手肘捅了安德烈一下。
安德烈嗤笑,但还是乖乖收刀入鞘。
“看来啊。”温特斯叹了口气,笑着告诉绍沙:“还是得找你岳父谈一谈。”
[今天也来晚了,抱歉]
[限制锻炉的数量,这基本是各地铁匠行会的保留节目。锻炉主人、铁匠、学徒是泾渭分明的三个阶级。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如果铁匠借用其他作坊做活,按照习惯,他要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给锻炉主人]
[冶金史是一个大坑。关于冶金历史的资料浩如烟海,看了《冶金史》(泰利柯特1976)、《技术史》、《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史》之后,笔者决定——放弃治疗]
[因为冶金技术展的不平衡,指出一种冶金技术,说“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铁匠的炼铁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因为同一时代一定有更加落后的存在,也一定有更加达的技术]
[所以笔者能做到的仅仅是“不脱离时代”。即本书出现的冶铁技术,确实是那个时代的铁匠真正应用于生产的技术。
但不会过于深入挖掘、梳理原理,以至于把这个故事写成《冶金手册》。毕竟这只是小说故事(捂脸)]
[矿石比燃料1:3,略低于土法吹炼炉的正常水平。因为那个时代的铁匠都用体积而不是重量,所以本书也用体积]
[对于缺乏地磅的年代,按体积计算比较简单,一车、一车计数就行]
[感谢书友们的收藏、阅读、订阅、推荐票、月票、打赏和评论,谢谢大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