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以宋老大下了牛车之后显摆着京城里的事儿,张杏花压根儿没出声,算是默许了。
“我们一家子去了京城老享福了,三郎跟清哥儿把啥东西都给我们准备的妥妥帖帖的。吃穿住行,哪一样都顶好,在京城待了一个月,什么稀罕东西没见过?”
“这么早回来呀,还不是你们杏花婶子着急,说是怕耽误春耕。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就怕烂地里头了,她心疼!这不,玉哥儿才办完婚事没多久,她就着急要回来了。”
宋老大说话的时候,眼里的神气都要溢出来了。
说了好大一会儿,林氏才出声提醒道:“时间不早了,当家的,先回家再说吧。”
宋老大一拍脑门,跟低头的这几个乡亲们说道:“哎呀,你看我,这一回来就止不住话头了。那我就先回去了,你们先忙。”
说完之后他上了牛车,开始朝着家里走。
等他走了之后,本来在田埂里头干活的人这会儿也无心干活了,瞧着宋家人牛车上拉的满满的东西,纷纷好奇,想知道他们那上面都装了啥从京城带回来的好东西。
从村口一路到宋家院门口,走了大概一刻钟。
看着久违的院子,张杏花心里头才感觉到踏实。
离乡思故土,她不过走了短短三四个月,就有些想自家这个小宅子了。
一推开院门,大黄狗在角落里叫的汪汪作响,看这大黄狗如此精神,就知道里正给他们照料的很好。
牛车还进院子,宋家人就从牛车上下来了。
几个大男人开始帮忙把行李从车上一样一样搬下来。除了行李之外,还有从京城带回来的东西,也开始一样一样往下搬。
门口早就围了一圈乡亲,大家得知宋家人从京城回来了,纷纷赶过来瞧热闹。
看他们牛车上装得满满的,还有那个骡车,上面拉的可全是东西,堆的鼓鼓的。
看他们搬了好一会儿还没搬完,有一些热心的乡亲们主动上来帮忙,一边帮忙搬一边问:“这包袱和箱子里都装的啥东西啊?怎么感觉比你们走的时候拉的东西还多。”
张杏花在旁边看他们搬东西,一边看一边清点着数目,生怕丢了什么东西。
听到有人这么问,说道:“是三郎和清哥儿在京城给我们买的绸布,还有一些衣裳,说是咱们这乡底下没有这种样式,就多给装了一些。剩下的就是一些京城的特产了,三郎这孩子孝顺,一下子准备了这么多。”
还有一些是玉哥儿成亲的时候买的东西,没用完,在京城放着也是浪费,就一并都带回来了。
乡底下的消息传得飞快,刚才宋老大在田埂间说的那些话村子里就有不少人已经知道了。
这会儿听到说玉哥儿成亲的事,也纷纷感叹道:“玉哥儿也挺不容易的,等了这好几年了,终于跟李满这小子成婚了。”
“可不是嘛,谁让他参军去了。都是这打仗耽搁的了,这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四五年的时间过得飞快,当初村里跟李满宋成他们一道参军入伍的人,有几个都已经回来了。
宋老大这个有眼色的,看到刘全的老子娘都在这站着,乐呵呵的说道:“好不容易打仗回来了,可得抓紧时间多生几个娃了,以后给你们老两口抱孙子,享享福。”
刘全就是他们村之前一起参军入伍的人,虽然在战场上没立什么军功,但好在福大命大,全须全尾的回来了,就光是这一点,就能让他们老两口高兴好几天。
刘全的爹娘也笑着应道:“那可不,都不容易,现在可回来了,那是必须的!”
宋老大站在门口一直在跟乡亲们说话,那嘴上就没停下来过。
眼看着板车上的东西搬完了,村里人也知道他们赶路辛苦,舟车劳顿的,就先都回去了,也得让人家好好休息不是?
宋老大还没说够呢,看乡亲们都回去了,总算是停了下来。他可算是体会到了上次宋老三从京城回来之后那副显摆劲儿,还别说,真挺得劲儿。
家里已经三四个月没有开过火了,孙氏和李氏打了水把灶房简单清洗了一下,烧了点热水出来,给家里人洗脸洗手用。
好久没回来了,院子里头的灰尘积了一地,更不用说屋里头了。今天晚上想要住,还得费工夫把屋子再打扫一遍。
...
...
...
爸爸,我想吃山猪肉!爸爸没空,让小黄去给你抓!可小黄是猴儿啊!没事,它会打军体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