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成。”
吩咐完毕,江弦戴着太阳镜,非常潮流的骑着自行车去了一趟街办。
街办那儿听明白他的来意,相当之高兴,戴着红袖标的老干部非常热情给江弦倒一杯茶,让他坐下细谈,温言细语,完全以上宾待之。
就业不管啥时候都是个大问题。
街道里头这几个待业青年找不到工作,能把他们街办的领导们给愁死。
虽说如今距离大批知青返城,已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
国家分配了一批,下海了一批,又严打了一批,当年艰巨的就业情况,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不过每个街道里头,积攒的待业青年仍是不少。
“这样,您给我说一下,一共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的男同志、多少的女同志.”一位街道办的大妈,戴上老花镜,抽出笔准备记录。
江弦轻咳一声,“一共要8个人,四个男同志、四个女同志,您也甭高兴的太早,我得跟您丑话说在前面,这批人来了以后算是实习,我得考察考察他们品行和业务水平,要是干不了,我还得撵回去。”
“哟,您放心,只要干得不好,您撵,随便撵,这种人呐,他活该找不着活儿干。”
如果条件允许,江弦其实还是更想招些大学生,毕竟待业青年的质量良莠不齐。
可惜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大学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这年头的大学生,一到毕业季,几乎全被用人单位抢光。
据说京城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人事干部,每年一到分配季节,一早就要去市人事局坐镇,不然就抢不到大学生了,而且要人还不讲条件,只要拣到篮里就是菜,都是公司的宝贝。
这种威风八面的待遇,反正后世的大学牲们是享受不到了。
不过也就这么几年的好日子。
到了1987年,那年京城有两万名大学毕业生参加分配,结果被用人单位退回的毕业生数量高达七百多人。
这么多毕业生被退回,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也就从这年开始,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开始互换姿态,以往的分配改成了挑选,“包办婚姻”改成了“自由恋爱”。
《京城文学》编辑部。
“周老师,我的稿子改好了!您看看。”余华恭恭敬敬的把稿子放到周燕如的办公桌上。
周燕如抬起头,看他一眼,有些诧异。
“这么快啊!你一天就全部都改好了?”
“就改个光明一点结局而已这还不容易吗?用不了多长时间,嘿嘿。”余华腼腆的挠了挠头。
周燕如的夸奖在他这里还是很受用的,这可是《京城文学》大编辑的夸奖,和以前那些小刊物都不一样。
“哎呦,这度可够快的,你这孩子真聪明,有些作者在我们这儿住了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都改不好,你一天就改好了!”周燕如感叹说,“我就见过一个人比你更快。”
“.谁啊?”
这忽然间的峰回路转,搞得余华还有点吃味。
毕竟在每个被夸作天才的人眼里,都不应该有一个比自己更天才的人才对。
“你也别觉得沮丧。”
周燕如看出了余华的心思,笑了笑,“那个人啊,你还是不要和他比了,能和他比的青年作家,很少很少。”
“您是说”
“当然是江弦了,除了他还有谁啊?”章德宁笑着插话进来,“我还记着呢,我那会儿跟他约着让他给我写个创作谈,晚上告诉他的,半夜我正睡着觉呢,他就给我送来了,这度跟提前准备好了一样。”
“德宁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章德宁编辑,是小说组的组长,当年她也是江弦那篇《棋王》的编辑。”
周燕如先笑着给余华介绍了章德宁,才给章德宁介绍余华。
“这孩子叫余华,才23岁,从南方来的,特别有意思,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