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河南,开封府祥符县。
张国纪刚刚吃了早饭,正不慌不忙的向着王氏私塾走去。
作为一个考了五六次举人都落榜的落魄秀才,张国纪的家中,早就因为读书与赶考掏空了家中殷实的家底。
彼时的张家,大小也算是祥符县城中数得着的殷实家庭。
只因为连年的赶考不中,张家原本殷实的家底也败了个精光。
要知道,那年月的赶考,对一个家庭来说,每一次都是一次大放血啊。
张国纪十二岁起,三次府试皆落榜,到了二十四岁时,才刚刚成功闯过府试,成为了一名秀才。
但在开封府埋头苦学了六年,两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如今,张国纪已经年过不惑,却依然没能金榜题名。
而此时,张家因为供他读书,偌大的家产,早已经败了个七七八八,再加上张妻因为连年的劳累,积劳成疾,如今也撒手人寰。
这逼得张国纪不得不从省城回到家中,寻了一份西席先生的营生,来养家糊口。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张国纪别看已经年过不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洗衣做饭之类的家中琐事更是一窍不通。
若不是家中长女嫣儿,从小秀外慧中,聪明能干。
在母亲死后,主动的担起了家中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顺便还照顾他这个不成器的爹的话,张国纪早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还好,张国纪多年来读的书,最后多少还是有些用处。
祥符县城中的王家大户,因为要给族中幼童启蒙的缘故,请他做了私塾中的西席先生,每个月也不过才二两四钱的奉金。
虽然这些钱不多,但加上张家剩下的几十亩薄田,大约也差不多够张国纪养家糊口了。
此时的张国纪,刚刚吃过早饭,正不慌不忙的向着王氏私塾走去。
他一边走着,一边想着私塾中那几个顽童的课业进城。
虽然张国纪本人没有考中举人,但他胜在基础踏实。给这些稚龄幼童开蒙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然了,话说回来了,这货的基础能不踏实吗?
府试考了四次,乡试考了两次……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留了六次级了。
那家伙,新老师来都得找他扫听学校内幕。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罢了。
不管怎么说,张国纪对自己眼下的状况,还是稍感满足的。
虽然他已经不再考虑科举的事情了,但,多少还是要为下一代做考虑的。
因此,他打算现在起,就开始攒钱,每年攒上几两碎银,等十年后,老三也能参加府试后,就拿出来给他的小儿子赶考用。
就在张国纪心中正计划着未来的时候,眼前已经到了王氏私塾。
整个王氏私塾就建在城东,王室祠堂的旁边。
张国纪到了私塾后,私塾中的孩童们早早的就已经等在这里了。
这年头,能读个书不容易,孩童们也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因此鲜有逃课的存在。
或者说,曾经有过,但是在张国纪那三尺戒尺的淫威下,也都变得无比乖巧了起来。
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的那种傻叉父母,会说什么你身为老师怎么可以打孩子呢等等之类的屁话。
在这里,不好好学习,课堂上先挨老师一顿打,等回到家中,再挨自己父母一顿混合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