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刘书记没再看杨陆顺,笑着问:“父亲,您老身体好吧?”
老人说:“好,今天还特别高兴,小三,去我书房把小杨的文章拿下来给你爸看看。我那老伙计的干儿子还不错呢。”刘建新上楼去了。
刘书记呵呵笑起来,说:“父亲,看到后生子有本事,您一向都高兴。”侧过脸问杨陆顺:“小杨,你在什么单位工作呀?”
杨陆顺说:“刘书记,我在南风地区南平县县委工作。”老人插话道:“还是县委办副主任呢。”
刘书记皱了下眉,正好刘建新小跑着下来,把剪贴好的文章递了上去,刘书记扶了下眼镜,当篇就看到《河伤到底伤了谁》,眼一亮说:“小杨,这文章是你写的?我还以为作者是四十不惑的学者呢。”对这篇文章他的确印象很深,那时他还在广东任省委副书记,这篇文章被转登在半月谈上,他看了觉得很不错,在当时上到中央下到各省地都在学习河伤的政治大方向上出现一个反对的声音,就已经很瞩目了,何况通篇都在为中国最没地位但贡献最为巨大的农民辩护,确实很得人心。
刘建新看出了杨陆顺是窘迫,笑着说:“杨陆顺是七九年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政府机关工作,因为在89事件立场坚定,写了不少文章,九零年就被破格提拔南平的县委办副主任,目前南平县委领导的材料都是他主笔呢。”
刘书记听说杨陆顺九零年就是县委办副主任,心情就更好,他生怕是因为父亲的关系,下面县里讨好取悦才提上这么高职务的,再看了大致看了其他几篇文章,忽然说:“小杨同志,文章花团锦簇固然赏心悦目,但理论不结合实际情况,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
老人听到孙子说杨陆顺是专职为领导写材料的,善意地开导说:“小杨,你年纪轻轻正好有番作为,不能成为案牍之吏哟,写一千一万篇文章,不如给群众百姓做一件实在事!”
刘书记点头说:“我同意父亲的话,搞改革不能光动嘴动笔,还得多动腿,基层的同志一定要实实在在落实上面的政策,才能出成效。当然,文字材料是需要人做,但能有机会做实事,我看做实事好。”
杨陆顺只会连连点头说是,刘建新眼珠子一转,说:“爸,你也说杨陆顺的文章不错,那你正好给他个机会去做实事啊,当个县长副县长,正好做事嘛。”
刘书记严肃地说:“建新,轮不到你插嘴!”
午饭让杨陆顺再次感动了,六个人吃饭,居然只有四菜一汤,都是极为平常的菜肴,杨陆顺觉得这次不虚此行,让他亲眼见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以律己艰苦朴素的崇高品德。
第二部县第九十一章
第九十一章
饭后,老人很随意地跟杨陆顺拉起了家常,连刘书记也笑语盈盈,气氛很好,可惜吴婶要求老人上楼午休,老人很听从吴婶的吩咐,笑着说:“小杨,你难得来次北京,叫小三陪你玩几天,年轻人要多走走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回家后代我问候你父母。”
杨陆顺知道这次见面算是结束了。刘建新见他父亲要搀扶爷爷上楼,忙跳起来扶住老人另一条胳膊,转脸说:“杨陆顺,你先坐,我送爷爷去休息。”刘书记眉头微蹙,但没言语。
进了书房,刘书记说:“建新,你去陪客人吧,我想跟你爷爷说说话。”刘建新不理他父亲那茬,近乎无赖地对老人说:“爷爷,我帮您完成了心愿,有什么奖励呀,还有您老伙计的后人,多少也得表示表示吧?”
老人笑笑要说话,刘书记哼了声说:“建新,你帮爷爷完成心愿,是应该的,不要借机麻烦你爷爷。我还没问你,你是怎么找到的?”
刘建新说:“爸,看您的样子,以为我随便找个人来糊弄爷爷咯?您问爷爷,看那像章是不是他老人家的?”
老人说:“像章确实是真的,因为我自己刻的字我记得,就算小三想尽孝心骗爷爷,可他也不知道那刘字究竟是用什么字体刻的。这点我可以保证,是真找到我那老伙计的后人了。”
刘书记问:“父亲,那您的意思是......”
刘建新说:“点滴之情都要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大恩呢。爷爷的老伙计去世了,不是还有杨陆顺吗,爸爸,杨陆顺在政府机关工作,也算您的手下,而且您也欣赏他的文才,干脆调到您身边做个秘书算了,要不提拔他当个县长什么的,对于您堂堂省委书记来说小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