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41章(第1页)

很多年后,等到原主白发苍苍,才知道自己被偷走的通知书,愤怒丶不解丶申诉,可用她的大学通知书考上大学的人都已经被分配了体制内的工作,除去道德上的谴责,两个人竟然都没受到什么影响,原主为此抱憾终生,阮柔便是为此而来。

此时,原主已经参加过高考,只等成绩公布。

不用为高考发愁,然而,这也意味着阮柔要谨防录取通知书被掉包的风险,她一时有些头疼,倒不是别的,而是在永安村,原主乃至家人们都自由受限,除去在村里的一亩三分地转悠,镇上城里是根本去不了的,上次还是原主找了藉口才能去一趟县城。

第573章忐忑的等待中,整个永安村似乎都躁动起来,村里参加高考的……

忐忑的等待中,整个永安村似乎都躁动起来,村里参加高考的不止原主,还有本地村民家中的的几个初中毕业生和下乡知青。

同为下乡,原主和其他知青的待遇也不一样,因为阮家是被下放,说白了身家背景不干净,人人可欺,而知青们不过城里养不起那么多闲人,打发来农村种地挣一口粮食养活自己,往大了说还能称一句来建设农村,所以,两方待遇完全不同,原主参加高考需要偷摸报名丶知青们却可以光明正大请假报名,临考前更是光明正大备考不下地。

孙根这个村支书格外有眼色,对待这些城里下来的知青,家境好丶给他送礼的便格外优待,即便不送礼,也只是正常安排活计,并不敢过分苛待,只有对待如阮家这般被下放的,才会展现其残忍的剥削一面,同样的劳动只给三分之一的粮食,所以阮家三人都饿得皮包骨头。

永安村知青大约有二十几个,基本都是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的年轻男女,被下放的人则不多,一共七人,除去阮家一家三口外,还有一对三十岁的夫妻,听说是军队下来的,下乡八年全靠年轻力壮苦熬,,再有一户,是一位老奶奶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孙女,下乡两年半,老奶奶是位老中医,靠着偷摸给人看病勉强没饿死。总而言之,都是苦命人。

身在局中,阮柔不得不思考,有谁能帮上自己。

永安村本地人不用想,全都沆瀣一气听孙根的指挥,下放的另两户人家同样指望不上,唯一的希望在那群知青身上。

永安村二十三个知青,其中五个选择在本地娶亲或者嫁人,两男三女,早已融入永安村,留在知青点的十八人中,七男十一女,之所以女人多,是因为城里不少人家都起码留了一个儿子在家,剩下的儿子女儿中没工作的才会被迫下乡。

哪怕没怎么刻意打听,可一起下地干活时,阮柔也大概清楚都有谁参加了高考,而从原主后面的记忆,这群人里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人,一男一女。

等等,阮柔恍然发觉有一点不对劲,那就是——这些从城里学校正经学过高中知识丶开考前想尽办法弄来复习资料一起学习的知青们都只考中两个人,那永安村怎么会有三个人考中呢?

倒不是说不可能,但概率也确实不大,永安村是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村子里的陋习格外严重,女孩子们基本都不给读书,除非家中条件好丶父母很看重的,譬如村支书孙根家,即便是比较珍重的男娃,大多也就只读个小学初中,这样的永安村,竟能有三个人在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怎么想都有点奇怪吧。

知青中可能也有人跟自己一样是被偷录取通知书的受害者,阮柔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且有七八分笃定。

正思忖间,就听外面传来荆母的声音,「雅雅,出来吃饭了。」

自从来到乡下,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阮父荆母可谓是掉进火坑,住的是只有两间小屋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粮野菜,以前只用来接触机器活着教书育人的双手,开始提起锄头丶拿起厨具,五年过去,不仅下地干农活,家里的洗刷做饭丶铺茅草屋顶,就没有不会的。

阮柔不觉得干农活有什么,可术业有专攻,总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阮父荆母种地的粮食养活自己都不够,可要是去研究机器丶教书育人,其成就远超种地,只能说时代耽误了人吧。

时值傍晚,家家户户燃起了炊烟,农人们劳作归家丶孩子们呼朋引伴,到处是欢快的气息,只这份欢乐与在山脚居住的三户下放人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在村中永远是被隔绝排斥的。

不过,哪怕被排外,三户人家中自有家人间的温馨默默流淌。

阮柔出了房,穿过外面的小院,来到隔壁阮父荆母的小屋,说是小院,其实就围了一圈篱笆墙,勉强充当个样子,别说拦人,但凡会扑腾的鸡都拦不住。

「爸妈。」阮柔打招呼坐下,阮父和荆母已经围坐在炕上,这顿饭是阮父做的,阮柔条件反射般有点开心,无他,阮父做的饭更好吃一点,明明看着一样的做法丶一样的调料,可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也是神奇。

饭菜是最普通不过的杂粮野菜粥丶一碟小咸菜和一大盆北方最常见的大白菜,说来还是多亏了北方天寒,每天能劳作的时间短,毕竟哪怕冬日村子里也不是就完全没活了,否则原主还不一定能腾出时间复习高考呢,就是北边没什么菜吃,天天不是大白菜就是萝卜,吃得人看见都犯恶心。

热门小说推荐
开局一条猴,然后它杀疯了

开局一条猴,然后它杀疯了

爸爸,我想吃山猪肉!爸爸没空,让小黄去给你抓!可小黄是猴儿啊!没事,它会打军体拳!...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