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0章 所求为何(第4页)

“大德!”

“折冲……”

二人见面相互行礼,起身后刘继隆才继续问道:“大德这是准备出门?”

“昨日没好好看看山丹,准备好好看看这座被节度使几次夸赞的城池。”

悟真如实回答,刘继隆闻言颔首道:“我也要巡视一下城池,若是大德愿意,可以随我一同巡视城池,我也可以为大德讲解。”

“那就劳烦折冲了。”悟真没有拒绝。

见状,刘继隆开始带着悟真及两名直白用双脚在城内闲逛。

山丹城经过了刘继隆一年的治理,其城内的各种事物都能令山丹以外的官员、百姓产生好奇。

例如小型的水转翻车,以及经留刘继隆设计的净水设施和排污清理设施,还有如河西犁、耧锄、露锄、虫梳、除虫滑车等等农具。

刘继隆本想弄出有转向架的四轮马车,但木质的板簧承受不住压力容易损坏,而金属的板簧,以山丹的冶金技术又无法批量生产,所以这个计划就搁置了。

反正北方都是平原,多轮马车有没有转向架都问题不大。

“折冲,我发现山丹的百姓基本都是用铁质的农具,这是折冲您吩咐的吗?”

走上城墙,悟真看着城外开荒的百姓,不免询问了起来。

刘继隆闻言也有些错愕,反应过来后才询问道:“大唐难道不是这样吗?”

刘继隆记得大唐每年产铁近千万斤,而大唐百姓数量不过才五六千万人。

虽说制作甲胄与兵器消耗铁料较多,但百姓也不至于用不起铁制农具吧。

“关中百姓自然是在用铁质的农具,不过许多百姓所用的铁质农具,质量往往不能长久。”

“反倒是山丹百姓所用的农具质量上佳,便是用上五六年都不成问题。”

悟真说着关中百姓所用农具和山丹百姓所用农具的不同,刘继隆听后点头表示了解,而悟真则是继续在观察山丹城。

不得不说,山丹城的干净整洁程度远超他所见的任何城池,而百姓的面貌也是他走过那么多城池中精神、状态最好的,便是长安百姓都不如山丹百姓的精神、状态好。

在山丹,悟真可以时不时瞧见一些有赘肉的农户,但在其他地方却见不到。

正因如此,他在与刘继隆散步时,特意询问了刘继隆治理山丹的章程。

其实刘继隆也没有什么章程,在今年秋收之前,山丹要么就是军管,要么就是半军管,所有粮食基本都是上交后再按劳分配,亦或者是五五分后按劳分配。

因为是按劳分配,因此就不存在让百姓自费服徭役的情况,保障了每个百姓每天都能有足够的粮食吃。

这种做法在刘继隆看来是十分正常的,将资源按劳分配,这才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正因如此,山丹的耕地才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增长到如今的九万亩。

如果崔恕能接任刘继隆,将章程丝毫不改的继续下去,那山丹顶多五年后就能成为河西粮仓。

至于为什么要说是五年后,这主要是因为凉州收复后,山丹的军事地位也将下降。

加上刘继隆率军东进,到时候山丹自然就不太可能获得张掖和其他几个州的支援了。

没有了其他几个州的支援,即便明年之后的山丹拥田十余万亩,可荒田变成熟田需要三年时间。

以河西熟田的粮产,养活一个人起码要四亩熟田才行。

没了其它几个州的支援,就山丹这十余万亩生、熟田,想要养活山丹两万人,起码要到两年后。

不过等到三年后,山丹的百姓就会成为河西最滋润的一批百姓,因为到时候就是七亩田养一个人,不仅可以吃饱饭,还能养牲畜和家禽。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