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庭渊与县令说:“管管。”
县令立刻站直腰杆,吼道:“都给我闭嘴。”
现场这才安静。
庭渊看向杨兰招,绕着他走了一圈。
杨兰招的视线紧跟着他。
回到杨兰招面前,庭渊停下脚步,问:“昨夜子时后你在哪里?”
杨兰招道:“在寺庙。”
庭渊问:“谁能证明?”
杨兰招:“寺庙的僧人都能证明。”
庭渊:“今日中午你在哪里?”
“在十八里亭的茶棚。”
“那你为何要来此处?”
杨兰招解释道:“我与漫漫定好,今日在十八里亭不见不散,我已经租好了马车带她离开,可我等了她大半天都不见她出现,以为是兰玉将她扣押在庄子,我是过来要人的。”
杨成忠接话道:“表姑娘的小名叫漫漫。”
“你二人要私奔?”
“兰玉已经和漫漫解除了婚约,何来私奔一说?”
“十八里亭距离此处有多远?”
“二十里地。”
伯景郁生于京城,出身便是高位,过去十八年他从不曾走出过京州,又怎知京州外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把一切都想得太美好,以为一切真的像奏折里写的那样万民安乐。
他从前也曾落魄过,可他的落魄,比起田间地头的百姓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哥舒道:“连我也是到了这居安城,做了县令,走上田间地头,亲眼看百姓到了丰收的季节收粮,上税两成,余下的收成勉强度日,多一个人都吃不饱,才知道百姓们的生活有多不容易,何况是他呢?”
不主动去发掘问题,等着问题找上他,那就是大问题了。
百姓之事无小事。
次日用完早饭,二人步行出城。
哥舒带着伯景郁,想叫他沿着这田间地头,看看百姓们日常播种,让他自己问问百姓的收成,日子过得到底好不好。
一路行至书院,已经到了晌午。
从居安城到希望书院十里地,山下开荒的农田不少。
伯景郁注意到很多孩子在地里头耕种,问哥舒:“舅父,这些孩子不是应该在学院读书吗?”
哥舒:“你自己去问。”
伯景郁走上田埂,走向这些孩子,前头带头的是一个老翁。
哥舒远远地看着,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今日的教导,让伯景郁心中能有更多的感触,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生。
过了一会儿伯景郁从田里回来。
哥舒问他:“有答案了?”
伯景郁点头:“有了。”从踏入警校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这一生都会成为一名拥护律法的执法者,虽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可于他来说,与下班无异,上班执法下班违法自然他也做不到。
庭渊:“我会用律法作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非藐视律法。”
伯景郁问他:“那你被这小屁孩推倒,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吗?”
庭渊:“这于我来说不过是个小伤,若是成年人今日推了我,我自要同他讨要赔偿,辩一个清楚明白。况且你刚才已经吓过他们,他们也知道害怕,道理也都讲了。”
伯景郁扭头懒得看他:“你怎么着都有理,反正疼的是你不是我,吃亏的是你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