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而渊头陀的留影,时隔数十年后,仍能如此清晰,则要归功于他那醇厚至极的禅法修为。
其次,则是因为这一面奇特的晶石玉璧。
想来,蒙赤行也是不愿“大金刚神力”于世间失传,才会特意用精神奇能,制造出玉璧,承载渊头陀最后的神意。
这位魔宗的气度和胸怀,果然不凡。
徐行又看了看这面玉璧,一拍后脑,带着灿然金光的神魂从囟门飘荡而出,学着那璧中老僧的模样,闭目盘坐。
厉若海和徐行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可在两次并肩作战后,已培养出来相当程度的默契。
见徐行已神魂出窍,开始参悟“大金刚神力”的奥秘,她也来到肉身旁,将枪插在地上,再次打量起蒙赤行留下来的奇景。
厉若海年纪虽小,对自己的武学道路却颇有规划,从她主动提出,要上东岛求取无相神针一事,便可见出些端倪。
“大金刚神力”虽是直指破碎虚空的当世第一流绝学,却并不符合她的性情。
相较之下,还是蒙赤行的道路更具参考价值。
因此,纵然知道眼前有一份当世罕有的神功绝学,厉若海仍是按捺住性子,先从蒙赤行遗留下的石壁入手。
就这样,一大一小的两条身影,便在谷中肩并肩地盘膝而坐,探寻各自的武道前路。
徐行神魂出窍,脱离肉身束缚后,不仅对天地元气的感应陡增,感悟武道意志的效率亦大为增加。
他和渊头陀只一对视,心中便涌现出诸多感悟,那正是“大金刚神力”的基础,“三十二身相”,对此,徐行亦是极为熟悉。
其实,他所经历的这三个世界,虽然各有武学体系,但是亦有源流相通之处。
就比如说,四密尊者所展现的“胎藏界曼陀罗”,和徐行所学的“大日如来加持神变”,都是来自于藏密经典,根本法理相通。
所以,徐行才能用自己的大日如来真意,如此轻易地破了四密尊者的坛城场域,并且掠夺走四密尊者的半数修为。
而“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身相,也与徐行以往所学相合。
不过那并非是来自北宋世界的武学,而是大明世界的佛门炼身法。
当日徐行在南少林,就曾见识过转轮王的那近乎三十二相具足的佛身。
等到他自己成就不坏体魄后,更是齐聚了佛身三十二相,甚至到了一种“即身成佛,法身无漏”的圆满境地。
“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相,虽然不是一种炼身成就,而是一种极其奇异的攻击手段,亦或者说应用真气的法门,但徐行相互对照之下,仍是参悟得极其迅速。
在原著中,“大金刚神力”的修行,亦是遵循佛理。
“三十二相”的修行,只是为了令修行者领悟“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的道理,从而凝聚独属于自己的“本相”,也即是此界武道所说的“空境”。
此界武者为了破碎虚空的无上大道,踏上“空境”之路,其实正是为了从变中求不变,将自身的存在先从天地元气中固定下来,再求独立之法。
九如的“大金刚神力”虽然也体现出这种特点,但其中亦存在相当的不同。
寻常武者的“空境场域”虽然会因个人的修为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
但修行的若是“天魔策”、“慈航剑典”、“长生诀”、“周流六虚功”等直指破碎的绝学,形成“空境场域”便会大同小异,差别不会太大。
如果将破碎虚空比喻成渡河,那天地元气就是横亘于两岸之中的浩荡洪流。
寻常武者想要抵达彼岸,就需要搭建一艘“舟筏”,也即是“空境场域”。
而这些绝学本身,就象征着一艘又一艘已经成功渡河的“舟筏”,虽不能说是绝对的康庄大道,但也绝对算是弥足珍贵的指引,甚至形成了定式形制。
后来者也只需要在这些“舟筏”的形制定式上,稍作修改便可,完全无必要去从无到有地设计一种全新的“舟筏”。
可“大金刚神力”不同,这门武功传至如今,虽只三代人,可三人却练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本相”。
“空境场域”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破碎虚空,最注重的便是坚固和不变。
这也是为何四密尊者的法界结构如此严谨,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承受来自外部天地的冲击。
但“大金刚神力”的精髓不是“不变”和“坚固”,而恰恰是“变相”本身。
也即是说,九如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留下了三十二块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部件,为后来人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
根据金刚经所说,所谓佛陀三十二相,本就是佛陀外相在众生眼中所出现的示现,关于三十二相的论述,在诸多经典中,也非是统一。
...
...
...
爸爸,我想吃山猪肉!爸爸没空,让小黄去给你抓!可小黄是猴儿啊!没事,它会打军体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