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大儒方孝孺来白鹿洞书院的消息,传遍了附近数百里。
连山野乡民都好奇的赶来,想要一睹传说中大儒的风采。
因为白鹿洞书院建在这里,这一带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
便是大字不识的粗鄙乡民,对读书人也格外敬重。
他们竭尽全力,也要送儿子入学堂读上几天书。
方孝孺这种名动天下的大儒,更是令他们仰慕不已,争相传诵其人,其事,其文。
一个月后,附近的乡绅集体前来。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决定集资重建白鹿洞书院,想请方孝孺出任书院的洞主。
对于这个要求,乡绅们其实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毕竟,方孝孺不是本地人,而白鹿洞书院又大部分都成了废墟,人家大儒凭啥留在这里呢?
重建,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不过,对方既然一个月都没走,那说不定有希望呢?
乡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却不想,一直闭门读书不见客的方孝孺,竟然出关了,并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好,那我便在这里住下,和大家一起重建白鹿洞书院。”
乡绅们顿时一个个喜出望外。
有大儒出马,白鹿洞书院恢复往日的荣光,指日可待。
这可是地方上的大事,家族里又能出几个读书人了。
方孝孺又道:“我这一个月闭关读书,汲取书院几百年浩然之气,已明悟圣人之道。”
“如今既然决定重建白鹿洞书院,我打算择日开坛讲学。”
“凡有志向学求道之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皆可前来听讲。”
此言一出,乡绅们更加欢呼雀跃。
附近的读书人闻讯,纷纷赶来。
因为不限身份,任何人都可旁听,且讲学的地点,又是在户外。
到了正式开讲的那一日,现场竟是人山人海。
慕名前来听讲的人,有数千之众。
其中有官员,有乡绅,有邻近几个县的读书人。
甚至,附近许多普通穷苦百姓,也都赶着来凑个热闹。
平日里想听私塾的教书先生讲课,都极为不易,要支付高昂的学费。
而今能听大儒开讲,就连不认得字的乡民,也得觉得不容错过。
万众瞩目中,方孝孺迈步登上了讲台。
喧嚣的人声安静了下去,几千道炙热的目光凝望过来。
因为条件艰苦,前排的人坐在地上,后面的人就只能站着了。
再远一点,四周的树上,断壁上,都爬满了人。
方孝孺目光缓缓扫过四周众人,含笑点头。
“我自幼读书,但从前却十分愚笨,一直未能明圣人之道。”
“去年入京做官,而后再辞官,于起落浮沉中,心有所感。”
“及至离京西游,感触便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