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肯定新学的正确性,建议向全国推广新学,代替旧学。
肯定官学的优越性,建议大汉建立全国官学制度。
肯定科学的创造性,建议大汉培养子民,提高全民平均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动力。】
三条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结论,【建议大汉举国建立官学,所有私人学校课程和教材必须同步官学。所有适龄小孩年满五岁开始蒙学,七岁开始读小学,六年小学之后读中学,六年之后选择深造或毕业。深造者继续读大学,或是技术类学校。】
然后就是【建议实行德教,全面推行道德教育。但实行能考,以能力选拔人才。
不一定让所有人都成为人才,但一定要努力让所有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在其中选拔人才。
中学选拔小学毕业生入学,以各地方自主出题(在官学题库中自主)进行考试。
大学选拔中学毕业生入学,由朝廷每年出题考核,取成绩最优部分。
朝廷选拔官员,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取国考最优者录取。
三种考试,保密出题,糊名阅卷,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三个肯定,提出教育骨架。
三种考试,小考,中考,国考。
分明是要让所有学派都失去成为官员的资格,只有走国考路线,国家让学什么,才能学什么,学成后,才能当官啊!
在周鸿升看来,这下全完了。
本来按照周鸿升的想法,未来朝堂全都是儒生。
儒生成为官员,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子孙的利益,就必然推崇谷梁学。
那么到时候,自己的谷梁学代替公羊学,最终自己就能成就思想领袖。
自己成为思想领袖后,看朝廷给不给自己复爵吧。
复,那自己家就是贵族,谷梁学专门保护贵族的利益。
不复爵,那自己就是家传大儒,以后学生只会更多。
无论怎么走,都是赢。
但现在,第一步就出现问题了。
董仲舒带起儒家才多少年啊,儒家在朝堂成为主要力量才多少年啊,就要完蛋了吗?
要知道如果举孝廉这一套或者按照太学考试那一套,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是儒家崛起的。
所以,周鸿升和石德才那么急。
司马迁端起茶又喝了一口,吹了吹茶叶:“哦?这有什么好急的?”
“他能写文章发新闻,我不能么?”
周鸿升和石德心中已经在比中指了,虽然他们不知道比中指什么意思:你个装逼犯,不就是因为你能写新闻,所以我们才来找你?
司马迁:“文翁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官场,那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要发文,不能怼他,得从侧面迂回。”
……
清早,文翁看着报纸,忍不住点头称赞:“厉害,有趣,有趣。”
司马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给出了回应。
文章给同样是【三个肯定】加【三个考试】。
所有写的东西,都和文翁写的一模一样。
所有列举的数据,举的例子,都和文翁类似。
甚至有一种他是来帮文翁说话的的感觉,各种举例,加强了【三个肯定】。
肯定科学的作用。
肯定新学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