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93章 历史教训(第2页)

往大了说,是国有乱贼,必须拨乱反正!

往小了说,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杀人灭口——让邓通永远闭嘴,以免太宗皇帝遗德有损……

当然了,以上,都是邓通的整个政治生涯,对于汉室的政治意义。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近乎垄断天下货币市场的吴王刘濞手中,硬生生抢回来一半的市场,邓通的能力,其实是值得认可的。

而在那十几年的人生高光中,除了‘主铸钱’,邓通还主持了汉家另外两件大政。

也就是继铸钱之后,邓通一生当中的第二点贡献:主冶铁。

众所周知:华夏历史进程中的青铜时代,与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嬴秦达到巅峰。

尤其是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几乎是将青铜冶炼技术,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天花板。

随着秦王而汉兴——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同样开始退出华夏历史舞台的,便是已经达到天花板,无法再进一步,只能被取代的青铜冶炼技术。

只是不同于秦王朝的轰然崩塌,青铜冶炼技术被取代的进程,却是无比的缓慢。

没办法;

要想让钢铁取代青铜,那最浅显的道理就是:钢铁冶炼技术,需要发展到所制作出来的钢铁制品,性能较青铜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铜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炼技术的发展,尤其还是通用金属的更迭,又并非王朝更迭那般,仅需数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后世,人人都清楚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唯一答案,却也都只能用火电、水电一样;

如今汉室,几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钢铁,早晚会取代青铜器,成为华夏文明最通用的优质金属材料。

但不是现在。

不是钢铁产量底、冶炼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铜器差的现在……

经过秦末十数年的摸索,以及汉初那二十来年的探索、积累,到太宗皇帝年间,华夏民族在钢铁冶炼技术这一赛道,也算是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可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个问题。

——这件事儿,不能让官方去搞。

至于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铸劣币’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纯粹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室官方做出任何‘劳民伤财’的举动。

太宗皇帝那是什么人?

一枚铜钱恨不能掰成八瓣儿花,砖头缝里抠沙子儿的主!

就这人设,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简朴之风’,怎么能因为钢铁事业给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赖太宗皇帝‘简朴’之风所赐,天下各地方郡县,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点便是:郡县府衙的主体建筑,除非彻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筑样儿,否则,原则上不做修补。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证明官员清廉’的路数。

甚至时至今日,这个政坛潜规则都依旧保留着相当深远的政治影响!

尤其是在关东郡县,不知有多少官府主体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损。

你问地方主官为什么不修,人家也是理直气壮——凭啥要我修?

修了对我没半点好处不说,一旦被谁安个‘奢靡享乐’的帽子,我这官还做不做了?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