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04章 傻了吧(第2页)

郡守升去长安,郡尉升郡守、郡丞升郡守,都邮升郡丞;

下一级的县级单位,县令升去郡衙,县尉升县令,县丞升县尉……

这种近乎病态的‘井然有序’,必然会造成官僚体系的固话,使其内部变成一潭死水。

县令根本不需要努力工作;

只需要等郡守升去长安,自己就有机会上郡衙。

郡守也不用努力工作;

只要某个九卿位置空出来,自己就有机会升去长安。

在长安也同样如此——九卿坐等熬死其他人,好轮到自己去做九卿之首;内史坐等丞相老死、御史大夫‘亚相转正’,自己好去做御史大夫……

就像是排队。

所有人都不语,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更能熬、谁活得更长。

这显然不对。

以寿命长短作为官员‘是否有资格担任某一职务’的判断依据,显然是不对的。

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首先,年纪大、活得久,必然意味着这个人,无论能力如何,至少有着丰富的经验。

说难听点叫资历深,但绝大多数时候,资历,往往也意味着熟练、稳重。

所以在这个时代,用为官年限来当做官员升职审查的核心依据,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同样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能在内史任上五年不出岔子,把内史打理的井井有条,那就可以考虑升御史大夫了。

你说为什么?

因为只有他,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不会太差’,而除他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确定其下限有多低。

很多时候,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事,看的都是下限。

——将军不需要个个都具备卫霍之姿,但至少要人人都上过战场、见过血,不至于搞出纸上谈兵,外行指导黑行的笑话;

官员也不需要人均萧何曹参,但至少要了解体质内部的基本尝试,能较为妥当的处理自己的工作。

看似愚蠢,然实则,却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官员甄别手段。

而这,就导致了眼下,让刘荣这个后世来客十分不爽,甚至暗下发起牢骚的状况。

官僚群体被宠坏了。

他们自认为端上了铁饭碗,而且根本不愁自己无法升迁,只需要好好养生、活得久些,早晚都能轮到他们升官。

而唯一能敦促他们不要躺平、不要纯熬资历的外在激励:新鲜血液、内部流动性,在这个时代也根本没有存在条件。

——在后世,万千学子应试入仕,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别提有多大;

可在这个时代——在如今汉室,别说是一个合格的储备干部了;

就连能写会认、有基本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合格知识分子,都是各方抢夺的香饽饽。

能写几百个常用字?

——替人写信,不比种地赚的少!

还能算算加减法?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