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没事儿,不打紧,面团我准备了挺多的。”余寻光说着朝自己的助理伸手,获得了场外的矿泉水救援。
油条能够现炸,卖的另一份食材「老豆腐」为了更方便,副导演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上道具,所以就导致现在余寻光吃油条吃腻了,不能喝豆腐,只能喝自己的水。
范学芹走近了,见摊位上的油条色香味俱全,伸手拿了一根。
她可不是馋,她是品鉴!
“嗯,不错,”范学芹咬了两口,幸福地眯起了眼睛,真的开始品鉴,“这油条外部酥脆,里头有面团的软乎和劲道。吃在嘴里也不油,只有一股面香……”
范学芹朝余寻光竖起一个大拇指,“余师傅,面发得好啊。”
之前在通州的拍摄戏份,有涉及到厨房的活计都是余寻光在帮忙,对于年轻人的本事,范学芹只有“佩服”二字。
听说这功夫是他为了拍戏特意去学的,好像就是暑假播的那部《密信》。
在范学芹心里,余寻光是一个认真演戏的好演员。
余寻光心安理得地接下了这份夸奖。
他之前在宁川学的是炒菜,现在的面食是他拿到剧本后现学的。按照云开哥的想法,他这么优秀,就该被多夸夸。
说起来,拍《大树下的儿女》,余寻光给自己做出了一套新的表演理论——在心里树立第三人。
现在他的身上有个人余寻光的意识,有演员余寻光的意识,还有角色郑云开的意识。反正他拍完之后会见到郑云开,为什么不能在拍摄期间,提前往自己的心里放一个郑云开呢?
他把片场的情感、节奏,全部都转移到心里的那个小人身上去,他就当自己的身体里提前住了一个朋友,他会更冷静的从第三方观察那个小人。
这种表演方法区别于以往的体验派,也不像是技巧性的情感替代,余寻光觉得这种方式更像如今被国内院校表演教材里弃用的“间离派”。
所谓间离派,又称布莱希特派,这种表演方法一般用于舞台剧表演居多。讲究的是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抽离关系。简而言之,演员在演出时,会时不时地跳出第一视角,以第三视角去诉说整个剧情。观众看的是角色,也是演员。观众接受着故事的剧情,又因演员时不时抽离的表演认识到这只是一部戏剧。
总而言之,间离派是不存在所谓的“沉浸式体验”的,它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表演方式。
当然,余寻光现在使用的方法算不上间离派,只能说,那是他自己胡来的一个融合。
他没在间离观众,他在间离自己。
这种方法余寻光琢磨了很久。他在演朱明祎的后半部分时,就浅试了几场,因为没什么效果,他总结,归纳,重新制定理论,然后在拍《大树下的儿女》的第一场,重点使用这种方法。
用到现在来看,效果还挺不错。
余寻光想,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支持得住他把整部戏演完,他以后就再也不用考虑诸如“情绪戏伤身”、“角色太沉浸难以抽离”、“被角色的三观恶心”等之类的负面情绪影响了。
他的身体和心态都会健康很多。
易崇也不用再战战兢兢。
话说回来。
喷香美味的油条轮到范学芹这里就结束了。
三个小孩还得拍“饿”戏。为了达到效果,他们特意从昨天晚上空着肚子撑到现在。范学芹怎么会舍得让他们辛苦熬出来的状态白费呢?
演员准备好了,道具也准备好了,等灯光调试好,《大树下的儿女》各组部门全体就位。
范学芹抓着还没吃完的半根油条坐回了导演椅。
“各部门注意,开机了!”
“开始!”
《大树下的儿女》剧组当然也有群演,是兄弟单位黑省电视台联系的当地剧团的演员。但是今天群演需要露脸的镜头不多,范学芹没有特意去折腾别人,只是安排了十来个剧组的工作人员,换着衣服在镜头里走来走去。
按照计划,范学芹先拍了韩雅清和焦丽娟推着车,从远处过来的画面。
烟雾缭绕,那是特效师安排出来的生活的气息。
同时伴有人工大风和雪。
石韵之推着车,眯起眼睛,自然地做出被冷风吹得脸颊发冷,缩着脖子躲避风头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