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琼州这边因为流放人员颇多,为了生计,愿意为了口吃的,像诸二爷这般,弄一个学堂教书的人不在少数。
怎么说,对于大多数文人而言,教书教学怎么都比下地耕种更轻松些。
也是琼州这带没有战事,对军户的管控不严格,被贬斥流放的军户们才能这么操作。
这就导致了,琼州这一带的人,特别是军户附近的村庄,认字的人不少。
只是,识字和有学识,是两回事。
对于琼州这样的地方,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户,对未来最好的期许,都是识字会算,然后到县里谋一份生计,攒钱回家买田置地。
至于读书练武去科举考官,那是家里有田有地,能活下去之后才考虑的。
这样的人家,在琼州不多。
培养一个足以考官的孩子,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需要的投入都太大,不是普通人家能供应得起的。
敢说穷文富武的人,都是没见识的人。
不管文武,想要成才,投入都差不多。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底蕴二字。
诸家能这么轻易地融入本地,原因之一就是诸家有诸淑娴(苟子)这个,一脑子底蕴的人。
这世上,能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两手空空经历了一千六百里的流放后,还能将曾经诸家藏书楼都默写回来的人还是少数。
就凭诸淑娴(苟子)这七天左右就能给诸家族学藏书楼默写一本诸家曾经藏书的能力,就能当得起一声先生的称呼。
所以,六皇子朱鸿雍上门拜见的时候,尊称诸淑娴(苟子)为先生,没毛病。
因为,附近这一带认识诸淑娴(苟子)的,也都是这么称呼的。
诸淑珍搞事时会给诸淑娴(苟子)送邀请函,在诸淑娴(苟子)拒绝后,朱鸿雍还会带重礼上门,就是看上了诸淑娴(苟子)这厉害的记忆力……吧。
好吧,诸淑娴(苟子)知道,这两货真正看重的是她的名气。
谁让诸淑娴(苟子)无心之下,又先诸淑珍一步,做了对方想做的事呢。
诸家的族学、藏书楼,从诸淑娴(苟子)开始默写诸家曾经侯府藏书的藏书后,开始在琼州这一带名声赫然起来。
无他,诸家两位当家老太太是大方的,允许周围的人前来借阅抄录。
免费是不可能免费的,但是一本书租借一个时辰一文钱的,和白送也差不多了。
真正赚钱的是诸家族人在附近开设的民居房屋、食物买卖以及自制笔墨纸砚和当地人的特产这些。
主打一个就是吸引人来。
不管做什么,都先得有人才能盘活。
因为两个有远见老太太的引导建议,他们居住的小村庄,还真的因为诸家族学和藏书楼火热起来了。
倒不是诸家这种开族学收学徒、开放藏书楼的做法新奇。
同样的事,玄武帝登基后,就在大辉朝各个县学中施行了。
不过是诸家这族学、藏书楼更符合当下百姓的需求罢了。
诸家族学自然是有如今人人向往的文武科举启蒙班的,不过,普通人家百姓对这种需要大投入的课程,并不热衷。
大辉朝允许民间自由承办的学堂只有启蒙班,更高级的,教导文武科举内容的学堂需要到官府登记,教导者也是有资质要求的。
只是,诸家族学的重点本来就不在所谓的科举启蒙,而是着重手艺教学。
...
...
...
...
...
赵锦儿是十里闻名的扫把星,被卖给一个快要病死的痨病鬼冲喜,抱着公鸡拜的堂。大家都以为这两口子到一起要完,不想过门后老秦家却好运连连,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进山挖野菜捡到狐狸路边买头老羊,老羊肚里带着四只羊崽就连被采花贼掳走都能带辆驴车逃回家而眉目俊朗的痨病相公也恢复健康,成了摄政王?邻国公主要来和亲,相公大手一挥,家有娇妻,这辈子不娶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