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09章 诊脉(第2页)

余姝从后山上下来坐上马车之后面上带着的从容笑意便彻底收了起来。

她在马车里捏了捏眉心,心底的思绪有几分杂乱。

她在想蕃南公主的事。

按照常理,蕃南方面并不一定能够知晓西北的武器大王是谁,若没有人在旁边出谋划策并且提供门路是怎么找都找不上傅氏的。

林人音说的话里这个门路显然就是蜀南王。

若是再多想想,蜀南王和蕃南公主很可能是一伙儿的,未来说不定除了蕃南夺权还要出别的事。

可是她怎么想怎么不对劲儿。

这太突然了。

早不来商谈晚不来商谈,偏偏等着政变前夕才来进武器。

当然,这也有很多说头,比如蕃南公主怕太早进武器被发现,蕃南公主最近才和蜀南王达成合作之类,但这个时间抓的太巧了,她刚刚与姑姑说完自己在傅氏的经历,同在南面的蕃南便联系上了傅氏。

这么多年,傅氏可是一笔和东部南部的订单都未曾做过的。

更诡异的是蕃南那边还故意改了武器的外形外貌,让人瞧不出出处,这种行为在蕃南方面可以说是在掩盖自己的进货渠道,免得被皇帝发现之后她们缺少武器进购。可也能说是在给傅氏打掩护。

她相信傅雅仪心底必然也是存疑的,只是夫人习惯于谋定而后动,耐心十足,哪怕知道其中有问题也丝毫不急。余姝却没有这样好的耐心,哪怕是林人音知晓蕃南可能对傅氏造成影响都感到压力巨大,更何况怀疑自己的亲人可能参与其中的余姝?自从余氏被问斩之后她的疑心便重了许多,总是习惯多思多虑,可偏偏她每次想的都是真的要警惕的。

马车一路到了余宅,青天白日里大伙都出门工作了,她回来时宅子里一片安静,只有在里头帮活的女使们见着了她向她行礼的声音传来。

余姝面上保持着沉稳,进了自己的书房之后便开始翻堆积在上头的书信。

一般来说余姝若不在府内,递给她的信都会存在书桌上,甚至没有女使敢进来收拾,只等她回来一一阅览。

在书信最下面她反倒了扣着鸾鸾印鉴来自皖南的书信。

皖南是她手下的驿站之一,在此之前她特意偷做过一个鸾鸾的印鉴递给皖南,从皖南发出的信件会变成鸾鸾发出后在皖南中转的信件,不会惹人怀疑。

她没有犹豫,立马拆开了信,上面的是她手下的人对三十年前与东瀛海战的详细调查经过。

三十年海上寇贼作乱,扰乱湖广至江浙一带,先帝派遣彼时尚且是东宫的当今圣上前去平乱。

这事事情的概括。

可还有前情,先帝彼时宠爱向贵妃,也格外宠爱向贵妃之子,彼时的永王。

若永王是个被骄纵过度的少年也就罢了,可偏偏永王天资聪颖,才智谋略远胜彼时东宫,虽外头传言东宫与永王虽不至于兄友弟恭却也井水不犯河水。

这一桩抗击寇贼之事本不该让东宫亲自前往,是向贵妃在先帝耳边吹了耳旁风,这才被先帝交给了东宫执行。

可这是件危险之事,海上风浪巨大,寇贼凶恶不堪,稍微不慎便可能死在海浪中,任谁都能瞧出其中凶险,这是向贵妃一党向东宫进攻的标志。

东宫推脱不得,只得领兵前往,与黎志三十六年前往江南一带点兵四万,直赴海上与寇贼兵戎相交。

仅一年便大获全胜。

消息传回中央,龙颜大悦,借此向东瀛问责,东瀛传回来的消息颇为敷衍,于是先帝命之乘胜追击,打得东瀛俯首,每年向中央进贡白银七万九千两,此后便为魏国附属国之一。

东宫回朝之后凭此一战彻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开始频繁与向贵妃一党交手,最终于黎志四十六年令向贵妃因延误机要连累母家一百三十二口抄斩,向贵妃被赐死,永王从此囚于冷宫,并于次年自焚于阊门宫。

黎志四十九年,先帝身死,东宫登基为帝,将罪弟永王除出皇室名册,并且不再允许任何人提及,那一年他改年号为繁拥。

余姝仔仔细细在其中看了又看,余氏一族在其中所占之地依旧只有那一处。

黎志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余氏奉皇命组织江南世家替东宫筹集粮草,唯一值得注意的只有她舅爷是当时粮道首长,负责将筹集到的粮草送去海上,可也是一次都不曾延误,没有任何问题。

余姝撑着眼侧,眸光晦暗。

这调查和没查基本没什么区别,拿出来的东西依旧不足以令她推测出什么东西。

若是事情出在粮草之上,那余氏当初就该被问责了,而不是等到现在,余氏一族覆灭时已经是繁拥二十二年了。余姝出生那年,皇帝都已经登基四年,将朝政掌控得死死的,要追究余氏一族早追究了,何苦等到二十二年才给余氏一族下了死亡通牒。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