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1章 心眼(第1页)

夏州口之事一经传播,便震惊全国,被震惊的最大的,自然是中央龙椅上坐着的人。

他自认自己也算励精图治,手下报上来的文书也显示四方平定,这种突如其来的冤案,皇帝的第一反应是彻查。

可他彻查的不是西北一事,而是这女子的身份,待在这女子的尸身上确定了她确实有西北人的特征,并且仵作表明还有遭遇洪水长途跋涉的生理特征之后下令彻查夏州口一事并且派遣使节和工部人才前去治水救灾之事才算定下来。

而这一队肩负着挽救夏州口一带使命的队伍也是在整整两日之后才启程。

从京城到夏州口,哪怕快马加鞭也起码要七日,这九日的时间,谁知道夏州口还会恶化成什么模样。

原本平静祥和的氛围仿佛被那几万条人命打破了一个口子,连着几日上朝,朝臣们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

一开始在朝廷上实际就有人提出派人去彻查,那时候流民少女还不曾入京,还只是谣言纷纷,各州的州牧试探询问中央是否听见了夏州口的传言。

朝廷上并非没有实干的人,只是可惜,他们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最终龙椅上的皇帝只派人送信去了西北,得到的回复是一切安然无恙,而那头缴纳上来的税款更是令龙心颇悦,迅速将这件事抛去脑后,继续他的歌舞升平。

可谁知道。

谁知道他维持着自己的安稳盛世时,另一头的几万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中绝望的等待。

朝中总有些人是满怀一腔热血的。

哪怕忠于皇权却也惹不住想将此惨事多言一二,妄求皇帝多多体察民意,多多派人监察各州县。

但很可惜,他们上谏的话并没有进皇帝的耳朵,本朝没有不杀谏官的规矩,上头几辈,被赐死的谏官并不少,谏官的地位也大降,几乎要成了摆设。

七月的京城颇为干燥炙热,余羡目送那一队监察使离京时人在京郊外的陶然亭。

她深深望着那一行人的背影,没忍住叹了口气。

这一回她是独自前来的。

魏清弭没那么多闲工夫待在京城,流民少女完成使命的那一日她便早早返程了,而余羡留在此处,是为了等人。

这对监察使走得悄无声息,甚至没什么人知道,前来送行的也只有他们的家人,待到目送队伍前行的众人散去后,一名老人缓缓进了亭子里。

她穿得颇为低调,面上满是岁月蹉跎下的痕迹,一头银发束得整整齐齐,目光锐利,整个人都颇为雍容。

余羡今日是作一身男儿打扮,见着了老人站起身行礼道:“外祖母。”

余羡的母亲出身京都宋氏,家族势力实际上并没多庞大,这些年下来大多不温不火,可是京城里的权贵换了好几轮,宋家却依旧稳稳坐在第二阶梯的队伍上不进不退,也没有面临过太多危险,全家上下都着重透露出一个“稳”字。

宋问枝坐镇宋家已经快五十年,到了今年也已经是古稀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见着了余羡也只淡淡点头。

“你怎么会来京城?”她吩咐自己身边的侍女守在亭子外,只留下一名陪伴多年的老仆后抬眸多扫视了余羡几眼,看不出什么情绪,问出的话却并不留情,“现在你该待在江南,多避避风头才是。”

余氏覆灭,宋问枝的女儿惨死,这是她唯一留下的外孙女,她并不想让余羡被发现跑到皇城根来,这会让皇帝以为她在挑衅皇权,而余羡所在的王氏,甚至还有京都宋氏都可能会遭到皇帝的斥责和怀疑。

余羡笑了笑,眼底也没有什么情绪,只淡声道:“孙女既然敢来京都,便不会怕被人发现踪迹,倒是外祖母为何不问问我因何要请您前来一见。”

“没什么好问的,”宋问枝与她对视一眼,“你之所作所为,一旦败露,连累的不止是你自己,还有你夫家王氏,你母亲的娘家宋氏,还有你姑姑的夫家,诛灭九族,你知道是什么后果吗?”

“我知道,您也知道不是吗?”余羡面上的笑意落下,升起几分嘲讽,“您不想为我母亲报仇吗?”

“我想,”宋问枝语气从始至终都很平静,“但是我做不到,我也不能拿我的子辈们去开玩笑,宋家维稳已经够难的了。”

余羡:“那你怎么不去举报我呢?去戳穿我在做什么,未来想做什么,怎么不去呢?”

宋问枝沉默了下来。

过了良久后她才说道:“你们余家只有你一个人了,为何不好好珍重生命,为你们余家留个后呢?”

“我一个人?留个后?”余羡噗嗤笑出声来,“我现在是王家妇,生了孩子也姓王,哪儿来的余家后人啊。”

说罢,她拿出了自己腰侧的一块玉,“幼时我母亲带我前来宋家,您亲手将这块玉送我,说希望我这辈子随心所为。”

“现在我正随心而为,您不支持不愿联系我也能理解,今日之后,我不会再来寻您了。”

说罢,她站起身,不再停留,转身打马而去。

陶然亭内顿时陷入一片安静中。

宋问枝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发愣,身后的老仆却突然诧异道:“老夫人,玉碎了。”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