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47章 熊弟弟(第2页)

程丹若不曾想会听到?这样一番话,不由?沉默。

少顷,底气?不足道:“我其实不介意。”

“我介意。”

她只?好改换说法:“那么,请母亲为四弟选一个家世?清贵、样貌美丽、妆奁丰厚的媳妇,如何?”

他思索片刻,摇头?道:“依你所言,四弟对我最是在意,我担心凡我说好的,他都要逆着?,反倒弄巧成?拙。”

程丹若无奈地说:“那我可只?有?上策了?。”

“上策是什么?”

“让他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能做到?你所做不到?的事,因此自信,便不会再事事与你计较了?。”程丹若分析,“问题在于,这虽然一劳永逸,却十分难办到?。”

谢玄英沉思:“我做不到?,他能做到?的?”

她问:“有?吗?”

谢玄英:“好像没有?。”

程丹若:“……四弟最擅长什么?”

“捶丸斗鸡,酒令小?曲?”他不甚确定。

她再次改口:“也不一定要比你强,做得好的正经事呢?”

谢玄英心平气?和道:“我也想知道。”

程丹若哑然,宣布放弃:“他还小?,还能教,你多教教,我没办法了?。”

*

谢玄英思考一夜,第二天,带谢其蔚去了?大?同的社学。

这是由?官府聘请老师,民间集资而成?的学校,主要出资人就是长宝暖的两个小?股东,还有?一些零散的商家。

他们这笔钱,原是要孝敬程丹若的,被?她拒绝了?,希望他们能办学。

办学是得名又得利的好事,几家商户欣然同意,将其命名为“程氏义学”,然后被?程丹若无情?修改,变作“晨始义学”。

自然的,这所义学的门口,就挂上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对联。

这家义学收十岁以下的儿童,难得的是,两进的院子,前院是教男童启蒙,后院的三间正房,教的女童。

程丹若以“教打毛衣”为噱头?,把?女孩子们“骗”进学校,告诉家长都是从后门进出,中间砌墙锁门,绝对安全。

等人送过来,上午识字,下午学打毛衣。

因为织毛衣能够挣钱,家里就算知道要识字,也以为是为了?看懂《毛衣图》,并未放心上。

为留住这部分学生,学校每个月都会教新的花色。许多家庭为了?让女儿学出好手艺,也坚持下来,不曾令中途她们退学。

只?要能留住半年,就能学会大?部分字,能做基础读写了?。

在此过程中,她们就学会了?《驱病经》的内容。

程丹若不强求女孩子能诗善文,与男子拼学问,这不现实,只?要能启蒙,懂得基础的卫生知识,已经有?莫大?的帮助。

说句难听的,哪怕以后被?卖,也知道卖身契上写了?什么,不至于被?骗。

不过,谢玄英带谢其蔚看的,自然是前院。

如今,晨始小?学一共有?三十几名男童,岁数大?约在七、八岁到?十来岁。而判断岁数,并不是看户籍,看的是身高。

“这是身量线。”谢玄英指着?门框上的白线说,“身高低于此者,皆可入学。”

谢其蔚笑了?:“谁想的主意?若满了?十岁,身高却不及,岂不是蒙混过关??”

谢玄英冷冷道:“你嫂子的法子。她说,富人家的孩童吃得多,长得快,哪怕不到?十岁,身量过了?,自己家中也能请得起塾师,可贫困之家无余粮,孩童常年忍饥,多矮瘦,更该给予他们读书?的机会,超过岁数也不必计较。”

谢其蔚愣了?一愣,敷衍地笑笑:“三嫂倒是好心肠。”

谢玄英面色微微和缓,带他往里走。

孩童们正在读书?。

他们的个头?都很矮,坐在板凳上,好比一个个萝卜,这样的天气?,不少人只?穿单夹袄,冻手冻脚,蜷缩着?背,有?些套着?不合身的毛线衫,拖沓累赘。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