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58章(第1页)

第158章

只是他们没想到这份报纸这么抢手,这才发行第二天,许多报刊点就卖空了。

燕京一处报刊点,还有货,正巧两个家庭的父母都要报纸,他们掏钱的时候便聊上了。

“这少年报真难买,我跑了好几个报考点,好不容易才买到。”

“不只是我们做父母的买,好多没结婚的青年也买。”

“咦,孩子看的东西,他们买来干什么?”

“听说那什么《砸碎小猪》的作者是胡为民,好多年轻人都喜欢这个作家的小说。”

“胡为民......哦,我想起来,他不就是那个什么《甜蜜蜜》的作者嘛!”

“是他啊,怪不得!”

“没想到他还能写儿童文学,怪厉害的。”

本来他们对儿童文学不感兴趣,但一聊发现胡为民还写过《甜蜜蜜》,都来了兴趣,准备回去先读一读。

不少家长回去后,还真读了这个故事。

别说,不少人还真思考起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觉得这个故事会教坏孩子。

城市里,尤其是燕京城,给孩子买存钱罐的家庭并不少。

虽然他们的孩子并不能每天都有一分两分的零花钱,但一年攒下个五毛一块还是有的。

要是孩子学小说主角一样,把存钱罐放生了该怎么办?

那都是他们做父母的辛苦赚的钱啊!

于是乎,喜欢和不喜欢的都给报社写信。

当天,《燕京日报》《燕京晚报》《燕京青年报》等本地报纸都收到了家长来信。

第三天的时候,这些报纸不约而同了刊载了对于《砸碎小猪》的评价,以及一部分读者来信。

《燕京日报》:“燕京作家胡为民新作《砸碎小猪》,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文章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一只陶罐小猪存钱罐之间的故事。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充满了情感和人性化的描写。孩子对存钱罐“小白”的爱和保护,以及父亲的教育方式,都引发了笔者的共鸣。

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通过努力获得的东西才会被珍惜,而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获得,更在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燕京晚报》:“《砸碎小猪》这一标题,让人联想到存钱罐碎裂的瞬间——硬币四溅、陶片散落,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的情感与隐喻。

无论是作为寓言、短篇小说,还是某种文化意象,“砸碎小猪”都可被解读为对储蓄、欲望、童年或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燕京青年报》:“近些年来,国内儿童文学日渐式微,优秀作品渐渐跟不上读者的需求。直到近日,童话故事《砸碎小猪》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作者是胡为民,发表过多部优秀作品,他不仅善于思考,并且善于观察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

父母教育是为了子女好,但特殊时刻,大人却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想法。《砸碎小猪》借由一个存钱罐发生的普普通通的故事,讲明白了新时代父母和子女的教育问题。”

除了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角度评价这篇小说,还有人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

《文艺报》评论:“存钱罐的本质是延迟满足的象征:硬币一枚枚投入,却无法轻易取出,直至罐体碎裂。这种设计强迫储蓄者与欲望保持距离,将“积累”视为美德。

但“砸碎”的行为本身,却是一场对规训的反叛:储蓄是理性的自我约束,而砸碎罐子则是感性的爆发,如同打破道德枷锁,直面被压抑的冲动。”

某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在发表的文章——《童年与成年:纯真的消逝》一文中指出,

“存钱罐常与童年记忆绑定,而“砸碎”可能象征成长的阵痛。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