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其实这还没完。
黎志三十五年海寇来袭,同年便破安淮渡口,长驱直入到了皖中丘陵才被阻挡住。
黎志三十六年太子被永王一党推出处理海上叛乱,自江南开始,在海上反包围了海寇老巢。
黎志三十七年海上战役结束,魏国大胜,趁此机会直接打去了东瀛,直到黎志三十九年才全面获胜。
而时间往后拉,到了永王和太子一党斗争水深火热的最后两年,也就是黎志四十五年,先帝重启海战一事,命人清查海寇长驱直入一事,原本以为只是淮安总兵素餐尸位,谁知越查越触目心惊,查出来了不少淮安总兵与海寇联系的线索,同年,先帝以谋逆叛国之罪处以淮安总兵上下四百五十二口处斩之刑,彻底断绝了这一脉,以作对朝中所有人的警醒。
史书上短短的几行字,确是无数兵刀血刃。
那样大的一起抄家灭门之岸,死去了那样多的人,海关渡口前的海水染红,到了过去的记载中却只剩下了一百零八个字。
余姝将她目前对海战所知的所有事都整合在了一起。
在西北要知晓当年的事都颇为麻烦,因为她寻不到相关的知情人士探寻,只能从这些字句之间推断出一场前期颇为残酷后期却格外顺遂的战役。
读史不能只读一半,里面的每一个重要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况都是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之一。
比如那场海战的统帅,当时的东宫太子,现在的圣上。
余姝于是再次翻开了那一段有关于皇室的争纷。
当然,现在来看,过去不利于皇帝的内容必然是有史官用优秀的手法进行掩盖,可当时的大致情况还是没变的。
余姝手握书社和报社,要寻找到当年的朝堂状况很容易,甚至还给了她下网去打捞这段历史的理由。
书社总要弄出点新鲜的东西,尤其在不同的书生吵得不可开交时,需要有人能压一压。
当今圣上便是最好的工具。
无论什么话题,吵得再激烈,只要下一刊募集赞颂当今圣上的文章,这些都会消失,没有哪一个士人敢和皇帝在一个篇幅下还和人吵架,哪怕是在遥远的西北也是如此。
而这一期要赞颂的便是当今圣上在黎志三十六到三十九年的海战中的英勇表现。
不出一日,书社便收到了雪花一般的来稿。
余姝一封封看了过去。
对比是文人墨客最常用的手法。
以永王衬托皇帝之威势更是最为好写,最容易将皇帝的绝地求生、英明神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写法。
她还真在里头找到了点东西。
先帝偏宠永王是长久以来的事。
永王面容俊俏,才干卓绝,是先帝在身边从小带到大的孩子,说是太子显赫下第一人也不外如是。
向贵妃母家是先帝的死忠,向贵妃也深得先帝宠爱。
可以说,从向贵妃到永王,比起东宫太子她们显然更让先帝喜欢。
余姝猜测这是因为先帝的老年危机。
比起一个年轻力壮,在东宫中幕僚人才众众,并且看着便很有野心的太子,一个深得他心意从小养大,聪明却没什么太大威胁母家还是他的死忠的永王更没有威胁。
帝王心,不可测,却也不是完全不可测。
权力握得越大便越怕流走,感受到自己年轻不再便会本能忌惮自己锋芒毕露的儿子。
海战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太子受到帝王猜疑冷落,向贵妃一派势力高涨,尤其是向贵妃深得帝王宠爱,甚至在朝堂之事上都能说上几句话。
这场海战第一委派人本该是永王。
第一是因为前去海上平乱,必然要掌控军队,也必然会途经江南一带,先帝怕太子有了军队在手后他压不住,也怕太子到了江南以后勾结江南豪族,毕竟哪怕是他自己也知晓自己做的事有些过分,怕太子有怨,而江南对他的怨气更是只多不少,若江南一众豪族最终和太子勾结,他防不住。
第二是因为群臣进谏,太子身为东宫不宜前往过于危险之处,万一出了意外对整个朝廷都是一种威胁。
当然,第二点出来的时候先帝立马就黑了脸。
群臣为太子进谏让他觉得臣意在太子。
所以第二点催化了他想派遣太子前去的想法。
而当初商议出来的最好人选是永王,一是因为帝王信任,二是因为永王才干颇高,用兵一途更是诸多老师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