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早春的北京,风还带着料峭寒意,却挡不住玉渊潭公园晨练的人潮。谢镇山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藏青运动服,站在樱花林旁的空地上,正指导一群银发老人练习改良后的军中健体拳。他的动作刚劲中透着沉稳,每一个出拳、踢腿都带着千钧之力,却又控制得恰到好处,生怕力道过猛将身旁的老人震倒。
“注意,弓步要稳如磐石,拳出要快如闪电。”谢镇山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当年我麾下的士兵,每天晨练就是这套拳,练好了,刀枪箭矢都能多挡几分。”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爷子忍不住笑道:“谢将军,我们可没法跟您的士兵比,能防个腰酸背痛就不错了。”
谢镇山板着脸瞥了他一眼:“强身健体岂止是防腰酸背痛?这拳练的是精气神,是顶天立地的骨气。当年在安西都护府,哪怕断粮三天,士兵们也要把这套拳打整齐了。”
旁边的谢砚秋看着父亲,忍不住轻笑。谁能想到,这位在镜头前动辄“全军听令”的“萌叔将军”,私下里指导老人练拳时,依旧带着沙场点兵的气势。自从《人间至味是谢厨》纪录片播出后,父亲的“铁血柔情”形象深入人心,受邀担任了多个公益项目的代言人,但他最上心的,还是这个免费教老人练拳的“铁血丹心”公益项目。
“爸,待会儿‘老兵帮扶计划’的负责人要来,您记得跟他们谈谈山区老兵的供暖问题。”谢砚秋递过一瓶温水,“还有,下午要去录制‘非遗武术进校园’的宣传片,您别又跟上次似的,把导演当小兵训。”
谢镇山接过水,咕嘟喝了两口,抹了把嘴:“知道了。那些娃娃练拳没个章法,能不说说?想当年我儿子明轩学武,我可是拿藤条盯着的。”
谢砚秋无奈摇头。父亲的公益之路走得颇具“将军特色”——目标明确,执行果断,却常常因为不懂现代公益的“套路”而闹出笑话。比如第一次参加慈善晚宴,他误以为是军营聚餐,差点把拍卖品当战利品“缴获”;去希望小学捐赠,又嫌孩子们站队列不整齐,当场来了个军事训练,吓得校长赶紧打电话给她求救。
但正是这份不掺水分的真诚,让谢镇山的公益活动格外有感染力。他成立的“铁血丹心”基金会,没有花哨的宣传,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偏远山区的退伍老兵送去过冬物资,为伤残军人提供免费的传统武术康复治疗,甚至还在自家四合院附近办了个“老兵食堂”,每天亲自下厨做些实惠的家常菜。
“谢将军,我们到了。”一群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年轻人簇拥着一位拄拐杖的老人走来,正是“老兵帮扶计划”的负责人老周,他自己也是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谢镇山立刻迎上去,握住老周的手,力道大得让对方龇牙:“老周,山里的情况怎么样?我让明轩他们采购的保暖衣够不够?”
老周喘了口气,苦笑道:“谢将军,保暖衣够是够了,可有些老兵住的土坯房漏风,光穿暖和没用啊。”
谢镇山眉头一皱,像听到了军情急报:“漏风?为什么不早说?需要多少水泥砖瓦?我让基金会拨款!”
“不是钱的问题,”老周叹了口气,“是没人愿意去啊。那些山路难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兵们自己又干不动。”
谢镇山沉默了,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忧虑。他背着手在空地上踱步,军靴踩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周围的老人都识趣地停下练拳,知道将军在“运筹帷幄”。
谢砚秋走过去,低声说:“爸,我有个想法。现在不是流行‘公益众筹’吗?我们可以发起一个‘为老兵修房’的项目,在网上募集资金和志愿者,再联系当地的建筑队,应该能解决。”
谢镇山停下脚步,眼睛一亮:“众筹?是不是跟古代的‘义捐’差不多?让大家都来搭把手?”
“差不多,但更高效。”谢砚秋拿出手机,展示类似项目的案例,“您看,这个项目就是网友捐款,志愿者设计,当地施工队建造,效果很好。”
谢镇山盯着手机屏幕,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仿佛在研究一份复杂的战报。良久,他猛地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古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有了这‘网络’,拾柴的人能从长安排到岭南去!”
旁边的老周和志愿者们都笑了起来。他们知道,只要谢将军拍板,这事就成了一半。这位来自唐代的将军,总能用最朴素的道理理解现代公益,再用最果断的方式推动执行。
接下来的几周,谢镇山全身心投入到“为老兵修房”项目中。他亲自录制了宣传视频,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站在四合院的老槐树下,用带着古音的普通话说道:“各位乡亲,我是谢镇山,曾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将军。如今我见着咱们现代的老兵住得不好,心里跟当年打了败仗一样难受。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兵们为国家流过血,如今我们该为他们搭把手……”
这段朴实无华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网友们被谢将军的真诚打动,纷纷留言:“将军说得对!不能让英雄寒了心!”“捐款不多,聊表心意!”“我是建筑师,愿意免费设计图纸!”
谢镇山看着后台不断上涨的捐款数额和志愿者报名信息,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对谢砚秋说:“砚秋,你说得对,这‘网络义捐’确实厉害,比我当年在长安开仓放粮效率高多了。”
谢砚秋笑道:“爸,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力量,每个人都能成为公益的一份子。”
然而,就在项目顺利推进时,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有位住在深山里的老兵王大爷,死活不肯接受新房。谢镇山得知后,立刻带着谢砚秋和老周驱车数百公里,来到王大爷的土坯房。
那是一间低矮的土房,墙壁开裂,屋顶漏着天,屋里除了一张破床和一个煤炉,几乎家徒四壁。王大爷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腿上有旧伤,走路一瘸一拐。
“王老哥,我们是来给您修房子的。”谢镇山一进门就大声说,像在下达命令。
王大爷却黑着脸摆手:“不修!我住惯了!”
谢镇山愣住了,他没想到会遇到“抗命”的情况:“这房子都要塌了,怎么住惯了?”
“就是住惯了!”王大爷固执地重复,“你们走,别管我!”
谢砚秋看出了端倪,她走到王大爷身边,轻声说:“大爷,是不是担心修了新房,就没人记得您以前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