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王大爷猛地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你……你怎么知道?”
谢砚秋叹了口气:“我爸也是军人,他常说,有些苦,记着不是为了难受,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您是不是怕房子修新了,就把过去的故事也修没了?”
王大爷的嘴唇颤抖起来,突然捂住脸哭了:“我老伴就是在这屋里走的……我怕修了房子,就找不着她的影子了……”
谢镇山站在一旁,听着老人的哭诉,眼圈也红了。他想起了自己在唐代失去的战友,想起了那些埋骨他乡的士兵。他走到王大爷身边,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王老哥,我懂你。这样,房子我们不修,就帮您加固加固,屋顶换个不漏雨的,墙壁补补风。屋里的摆设,一样不动,还按您老伴在时的样子放着,好不好?”
王大爷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谢镇山:“真的?”
“我谢镇山说话算数!”谢镇山的声音铿锵有力,“当年在战场上,我答应过弟兄们的事,就没有办不到的!”
就这样,“为老兵修房”项目多了一条特别的规定:尊重每位老兵的意愿,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件事让谢镇山和谢砚秋深刻认识到,现代公益不仅需要热情和效率,更需要理解和尊重。
项目完成那天,谢镇山带着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亲自去给王大爷“交房”。他们没有搞隆重的仪式,只是帮王大爷把漏风的窗户糊好,把屋顶的瓦片换了新的,还在墙上挂了一幅王大爷和老伴的合影。
王大爷看着焕然一新却又保留着旧貌的家,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给大家鞠躬。谢镇山赶紧扶住他,笑着说:“王老哥,别鞠躬,当年您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该我们给您鞠躬才对!”
说着,谢镇山真的对着王大爷深深鞠了一躬。旁边的志愿者们见状,也纷纷鞠躬。王大爷慌忙回礼,一时间,小小的土房里充满了温情。
从王大爷家回来的路上,谢镇山沉默了很久。直到车子驶上高速公路,他才忽然说:“砚秋,我好像有点明白这‘公益’是怎么回事了。”
“哦?爸您说说看。”谢砚秋饶有兴致地问。
“当年在军队,我们保家卫国是为了大义。”谢镇山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现在做公益,好像是把这大义拆分成了小义,分给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当年我们打跑了敌人,现在我们要让每个为国家出过力的人都过得好,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谢砚秋点点头,心中感慨万千。父亲从最初对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到如今能将古代的“侠义精神”与现代公益理念融会贯通,这份成长让人欣慰。
回到北京后,谢镇山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亲自去高校演讲,给大学生们讲讲“古代军人的家国情怀”。谢砚秋担心他讲不好,特意帮他准备了演讲稿,里面穿插了很多现代案例。
谁知谢镇山看了一眼就扔到了一边:“讲那些虚的干嘛?我就讲我知道的!”
演讲那天,谢镇山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中山装,站在大学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几百双年轻的眼睛,开始了他的“脱口秀”。
“同学们,我是谢镇山,一个从唐朝来的老兵。”他一开口就引起了满堂笑声,“有人问我,唐朝的将军和现代的军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武器不一样了,盔甲变成了军装,战马变成了坦克,但这颗为国为民的心,不能变!”
他不讲大道理,只讲自己经历过的故事——讲士兵们在戈壁滩上啃冻硬的干粮,讲受伤的战友忍着剧痛不肯下火线,讲胜利后大家围着篝火唱歌的情景。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染力,讲到动情处,甚至哽咽失语。
台下的大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很多人都红了眼眶。他们从未想过,一位来自千年前的将军,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理想。
“现在的年轻人,都说‘躺平’‘摆烂’,”谢镇山忽然提高了声音,“我不懂这些词,但我知道,人活着,总得有点精神头!当年我们在战场上,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守住阵地。现在你们生活在好时代,更得有点‘精气神’,不能让老祖宗的脸没地方搁!”
这段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学生的心上。演讲结束后,很多学生围上来,争着和谢镇山合影,问他关于理想、关于奋斗的问题。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问:“谢将军,您觉得我们现在还需要‘侠义精神’吗?”
谢镇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当然需要!但现在的‘侠义’,不是让你去打打杀杀,而是让你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就像你们年轻人说的‘正能量’,这就是现代的‘侠义’。”
看着父亲被学生们簇拥着,笑得像个孩子,谢砚秋知道,父亲找到了属于他的“现代战场”。他用自己的方式,将古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注入了现代公益的土壤中。
如今的“铁血丹心”基金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帮扶老兵的组织,更成了连接古今、传递正能量的桥梁。谢镇山常常带着志愿者们去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解古代兵器背后的爱国故事;他还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将军说武”栏目,教年轻人一些简单的防身术,顺便讲讲“武德”。
谢砚秋看着父亲在公益之路上越走越宽,心中充满了自豪。她知道,父亲的公益之路或许没有现代慈善家那么“专业”,但他那份来自古代军人的赤诚和担当,却是现代公益中最珍贵的品质。
又是一个清晨,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树下,谢镇山带着老人们练拳的声音再次响起:“马步蹲稳!拳要打在正中央!当年我带的兵,拳打偏了是要挨板子的!”
老人们笑着应和,动作虽然不标准,却都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阳光透过樱花树,洒在谢镇山的白发和军靴上,也洒在每位老人的笑脸上。
谢砚秋站在不远处,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她知道,父亲的公益故事,就像这春天的樱花,正在悄然绽放,将古老的侠义精神,播撒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份传承,才刚刚开始。